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2023年,涟水县354个涉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83.47万元。其中,高沟镇盐店村、南集镇皂角村等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
“土地是农村的最大资源,立足县情、用足用好农村的每一寸土地资源,是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首要措施和重要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做足‘土文章’,拉长产业链,实现新跨越。”涟水县委书记洪然表示。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去年以来,涟水县采取“头雁”引领、向“地”谋富、盘活资产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开了全县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点燃了村民向未来、奔共富的新希望。
家底厚实了,乡村美丽了,村民也乐了。如今的黄营镇祝贤村,环境优美、整洁有序,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村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如今,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实现了从省定重点帮促村到收入超百万元的华丽转身。“蝶变”的背后,离不开祝贤村党总支书记冯加祯的多年付出。
冯加祯2017年刚到村里时,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没有经济的支撑,村庄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把祝贤村的工作做好。”随后的几年里,冯加祯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抢抓机遇,排除干扰、稳扎稳打,先后建设三座光伏发电站,引进芦笋种植、高粱种植、鹌鹑养殖等多个产业项目,回收堆渠、河塘等村集体资产资源领办土地合作社。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并获得淮安市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涟水县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大盘子”统筹谋划,像重视党政领导干部一样重视管理村党组织书记,完善培养机制,落实激励措施,提升能力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聚焦主责主业和发展实际,紧盯短板弱项,采取县级培训、选派到高校培训和赴苏南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等方式,不断夯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理论功底、拓宽思维视野,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到镇(街道)相关部门、站所挂职锻炼,提升发展本领。
为进一步激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标先进,涟水县建立村干部考核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净增收、集体资产净增值相挂钩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干部带头在村集体投资性项目中出资入股,同等参与管理劳作领取报酬。年底,对村集体经营性净收入30万元以上且年递增不低于10万元的(村集体资产年净增值5%以上的),可从当年村集体经济净收入增值部分提取20%的资金奖励为“双增”作出贡献的村干部,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奖励占40%。对村干部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探索性失误,按照“三个区别开来”原则,加大容错纠错力度。常态化选聘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道)事业编制、国有企业、镇(街道)领导班子,优先推荐参加县级以上“两优一先”评选表彰。2023年,该县有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至家门口,冬日暖阳下的周集村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将村里废弃林地打造成充满乐趣的‘童话森林’,建设攀爬设施、萌宠乐园、彩虹滑道等,每年给村集体带来土地租金6万元、物业服务费10余万元。”周集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告诉记者,2023年,村里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共收回被群众低效占用的林地422.56亩,经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外招标发包,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0多万元。栽植园林苗木后,还将带动村民就业。
向“地”谋富,拓宽增收路。近年来,涟水县按照“三集”原则,即集中资金、集体优先、集群效应,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支持村(社区)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向土地要效益。不仅是周集村,红窑镇金城村依托芦笋产业园,抓住空间整治契机,收回废旧学校,建设生产车间,发展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饺子生产等项目,延伸拉长芦笋产业链条。高沟镇四安庄村依托今世缘酒业,建设高粱生产基地,向上争取资金建设烘干房,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南集镇皂角村围绕全县“两主两优”特色农业产业,成立合作社,种植206亩“南粳9308”优质稻,示范引领种植50亩“南粳9308”有机稻,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据了解,从2023年开始,涟水县实施乡村振兴“320工程”,即各镇街每年要有不少于20%的村居,由村集体牵头组织流转经营土地不少于200亩,每亩让村集体增收不少于200元,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向“地”谋富全覆盖。
自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涟水县朱码街道文俊村围绕“三空间一资源”,紧盯公共空间治理培基、拓产、强村、富民的要求,深入推进资源增值、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受益,助力强村富民。
据介绍,该村整合零散资源,结合规模流转,小田并大田,实现聚零为整,切实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同时,盘活低效资产,针对低效闲置资源,坚持统筹利用,实施“腾笼换凤”,打破原有功能定位,通过对外租赁、资产转让、整体开发等多种方式,纳入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发包,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截至去年底,全村收回闲置土地616亩,增收33.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22万元。
资产盘活,“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为持续深挖细排“三空间一资源”各类问题,涟水县扎实推进排查整治,累计排查问题25000余个、村均80个,涉及土地面积27万多亩,土地收回率99.6%。整合用好收回的零散资金资源,采取小田变大田、多塘合一、村资镇管等模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9545万元、村均30万元。
■融媒体记者 刘 华 左文东,通 讯 员 张中亚 逢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