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淮安,热力升腾;经济的脉搏,强劲有力。
7月9日,市委财经委第十五次会议暨经济运行分析会举行。半年节点,这场“诸葛会”像一台CT机,精准扫描出淮安经济的发展脉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年中总结,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是一次发展逻辑的再确认、一场突围路径的再校准。
今年上半年,淮安GDP同比增长7%左右,多项指标领跑全省。这是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需求增长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取得的成果,在当下的经济坐标系中,分量非同寻常。
拆解这份成绩单,两条主线清晰可见。
工业经济的“脊梁”愈发凸显——今年1—5月,我市制造业前十行业中7个保持两位数增长,20户重点企业产值上扬,一批新的重特大产业项目产能加速释放,对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充分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抓工业、攻项目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如今的淮安,一个共识愈发清晰:抓工业就是抓根本,抓项目就是抓未来。
项目投资的“引擎”持续轰鸣——今年1—6月,我市25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95.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7.95%,超序时进度17.95个百分点;403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46.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07%,超序时进度10.07个百分点。一个个项目顺利落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同时,会议特意强调:增速要“含金量”,不要“水分值”。清退老旧虚假项目、防止超进度上报、杜绝包装夸大投资……这些要求看似“挤水分”,实则是在守护发展的真实性。数据可以有波动,但不能有“猫腻”;排名可以争高低,但不能失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没有回避“局部承压”的现实:经营主体总数下降、新增入库单位少;互联网服务、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速回落……会上,说问题、亮黄灯,直言不讳,这份清醒比成绩更可贵。
正视“痛点”,开出“药方”。如针对外贸外部环境又添变数的现状,会议明确责任链条,直指要害:市里搭好台,县区唱好戏,不能喊口号,必须出实招,投入真金白银,拼出外贸增量。
下半年的淮安经济,注定是一场攻坚战。会议部署的每一项举措,都透着“靶向发力”的精准。
算指标“精细账”。会议指出,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当“数据医生”,不仅看表面数字,更要分析波动背后的宏观影响、结构矛盾、供需变化。各县区不是等靠要,而是抢拼闯,算清“缺口账、增长账、支撑账”,对照月度、季度、错月等时间节点要求,与企业一道找准症结、抓住要害,集中精力攻坚。
啃项目“硬骨头”。招商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既要“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也要“铺天盖地”的科技型小企业。对于长期未开工、未投产、未达效的项目,要深入分析、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堵点症结,让项目有更多实实在在的产出、“真金白银”的效益。“十五五”项目储备更要着眼长远,准确把握“两重”“两新”、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支持方向,聚焦我市现实需要、发展短板、未来布局,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的重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资金“池子”,努力形成更多实物量。
下服务“真功夫”。企业帮扶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重点围绕产值下滑较大企业、退库风险企业、中小微困难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精细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尽快脱困、稳定生产。涉企检查“七条铁规”必须严格执行,让企业少应付检查、多钻研市场。
事实上,这场会议传递的深层信号,更值得细细品味。
对工业的坚持,彰显“久久为功”的定力。从“重特大项目产能释放”到“七个行业两位数增长”,证明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这种定力,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对数据的较真,体现“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议要求“压实投资数据”“防止超进度上报”,本质是拒绝“数字泡沫”,追求发展质量。这种态度,是行稳致远的前提。
对民生的关注,诠释“发展为民”的初心。这场会议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持续抓好汽车、家电家居、智能终端等激励型消费,特别是要放大“苏超”引流促消费效应,加快构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技能兴淮”行动,扩大群众参与度、提升技能培训实效;构建常态化“回头看”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保、本质安全水平……各项部署事无巨细,最终都指向百姓获得感。这份初心,是民生福祉的保障。
流动红旗猎猎,冲锋号角声声。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淮安的破局之道,全在一个“实”字:项目要实、数据要实、服务要实、民生要实。
此时,大运河上的货船正鸣笛远航。那些关于淮安经济的谋划和考量,终将化作车间的机床声、市场的叫卖声、百姓的欢笑声……这,才是淮安经济的现实模样。
■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