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东门社区辖区的承德小区作为仅有7栋楼、270户居民的“袖珍小区”,曾因停车问题矛盾频发。今年4月以来,新上任的社区网格员葛明牵头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改造,通过科学规划空间、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居民共治,使这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重新焕发活力。
近日,记者走访承德小区时发现,整洁的道路和有序的停车位已取代了数月前的混乱景象。这个建成数十年的老旧小区因面积狭小、住户较少,长期未能引入物业公司,一直由社区代管。
“我们小区毗邻花街、文庙和东大街,过去没有道闸系统,属于完全开放式管理,就像免费停车场一样。”小区居民赵阿姨回忆道,“外来车辆随意进出停放,经常造成拥堵。到了晚间,业主车辆甚至无法进入小区。”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小区内还停放了不少长期闲置的“僵尸车”,挤占本就紧张的停车空间,居民之间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今年4月,东门社区党委副书记葛明担任该小区网格员时,停车问题成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诉求。“解决小区停车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业主车辆难以停放,连救护车、消防车都可能无法通行,既影响居民生活又存在安全隐患。”葛明说。
葛明上任后立即展开调研,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并制定了“三步走”解决方案。第一步是科学规划空间。由于小区楼栋布局不规则,楼间空地狭小且形状各异,原有停车秩序混乱。葛明对边角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共划定20个停车位,同时在小区出入口加装智能道闸系统,对外来车辆收取合理费用,所得资金纳入小区公共经费。“停车难的主因是外来车辆挤占了本就紧张的停车资源。”葛明解释道,“我们还增设了30个电动车充电桩,既解决充电难题,又规范了停放秩序。”
第二步是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多方联系车主,最终清理了长期占据车位的5辆废弃车辆。“对于联系不上的车主,我们通过政务平台协助查找信息;对确需长期停放但不常用的车辆,则协调停放到附近停车场,腾出空间满足居民需求。”葛明介绍道,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压力。
第三步是推动居民共治。虽然安装了智能道闸,但高峰期车辆管控仍需人工协调。“我们发动居民参与共治,得到了小区居民的支持。”葛明说,小区部分居民主动承担起车辆疏导工作,义务协助管理道闸,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经过两个多月的改造,这个曾经混乱的老旧小区面貌一新。如今车辆进出有序,夜间停放顺畅,停车纠纷基本消除。“现在停车有位,回家真舒心。”一位居民感慨道。承德小区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从“停车难”到“停车易”的转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