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热心市民李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周末带孩子去花街游玩,途中穿过东大街的承德小区,无意中发现该小区内竟有一座名为“状元桥”的石桥,对这座桥的历史渊源产生好奇。昨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揭开这座便民桥背后的故事。 走进承德小区,记者注意到这个小区并不大,几幢居民楼被一条近10米宽的里运河支流自然分隔。横跨两岸的是一座古朴的石桥,桥头三个红色大字“状元桥”格外醒目。在采访中,不少小区住户对该桥历史并不了解,也不知道“状元”因何而来。随后,记者在该小区所属东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访到该小区一位81岁的老住户王军,终于了解到这座看似普通的便民桥承载的鲜为人知的家族情结。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这座桥是2000年承德小区开发建设时建造的。”王军告诉记者,他是该小区第一批回迁户,对于这座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据王军回忆,小区建设前,河道上没有桥,两岸居民往来需要绕行很远,这座桥的建成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关于桥名的由来,王军道出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承德小区开发商姓丁,他说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丁士美是自己的先祖,状元桥所指的状元正是丁士美。”丁士美是淮安清河县(今淮阴区)人,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高中状元,是淮安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记者查阅史料发现,丁士美在明代官至礼部右侍郎,以清廉正直著称。他主修的《嘉靖清河县志》是研究淮安地方史的重要文献。 “当时有居民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开发商的个人行为,应该征询大家的意见。”王军回忆说,但考虑到桥名富有文化内涵,且确实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状元桥”的名字得以保留,“20多年来,小区住户换了一批又一批,也就鲜有人知‘状元桥’的由来了。” 20多年过去,这座长约20米、宽10米的石桥已成为小区的重要公共设施。每天清晨,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从桥上匆匆而过;傍晚,老人们三三两两在桥头纳凉聊天,这座便民桥见证着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现在觉得这个名字挺有意义的,还能给孩子讲讲丁士美状元的故事。”居民李阿姨笑着说。 “淮安的桥很多,就连这样一座隐没在小区里的石桥,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种将家族记忆和公共设施结合的做法,也算是一种独特的城市记忆吧。”该小区网格员、社区党委副书记葛明笑着说,虽然这座“状元桥”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是作为一座便民桥,它正以特有的方式丰富着社区文化,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个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
■记者 王磊,通讯员 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