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导致中暑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医师葛文汉表示:“近期重症中暑病例增多,使公众对热射病的认知度显著提升。临床数据显示,热射病致死率介于10%至49%,即便患者得以存活,仍有20%会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7月5日12时许,一名55岁的女性在骑自行车下班途中突发眩晕,随即倒地昏迷。现场群众及时拨打110和120求助。据葛文汉介绍,患者送到医院时已处于重度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1℃,符合热射病典型临床表现。由于患者从自行车跌落时头部着地,造成头部损伤,其背部还因接触高温地面导致大面积烫伤。经医护人员紧急救治,患者于7月6日上午恢复意识。
葛文汉介绍,天气炎热时,人体体温调节易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中暑。中暑属于急性疾病,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便是重症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为何如此凶险?这是因为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散热困难,核心温度会迅速蹿升至40℃以上,进而引发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死亡率极高。
“每年夏季高温时段,急诊都会接诊许多中暑患者,其中部分人群极易出现热射病症状。”葛文汉特别提醒,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或散热能力较弱,更易患上热射病。
葛文汉建议,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家人应给予更多关心,提醒他们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在家时,尽量打开空调,营造凉爽的生活环境;户外作业人员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尽量在阴凉环境下作业,避免长时间高温暴晒。
倘若出现中暑症状,该如何紧急应对?葛文汉强调,及时大量补充水分至关重要,同时还需采取不同的辅助处理措施:
先兆中暑
患者出现口渴、头晕、乏力、多汗,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其休息并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症状通常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患者体温升至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凉爽通风处平卧,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加速散热。若症状未缓解或持续加重,需及时送往医院。
重症中暑(热射病)
一旦怀疑患者为热射病,应立即进行急救并送往医院。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用大量冷水或冰袋冷敷全身,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以快速降温。若条件允许,可用风扇加速散热,但要避免患者出现寒战,因为寒战会增加机体产热。
葛文汉提醒,在高温天气下,市民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等高危人群。一旦发现中暑或疑似热射病症状,应立即进行急救并送医。同时,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高温作业劳动保护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与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防暑条件和用品。
个人可从五个方面预防热射病:
●饮食:选择低热量膳食,避免高脂、荤腥、辛辣食物,绿豆汤具有较好的防暑功效。
●补水:提倡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暴饮,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在补水的同时要注重盐类的补充。
●休息:科学制定工作时间,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缩短或减少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的连续作业时间,合理安排休息。
●睡眠:夏季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较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
●中医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记者 何剑峰,通讯员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