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来自新疆的学生——第七师胡杨河市的学生代表们。在纪念馆,孩子们的思绪跟着讲解老师,也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他们在滩涂上躲避敌人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开学即将升入高一的王冬雪告诉记者。
7月9日,在新旅团员战斗过的黄海之滨——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当地的文史专家张同祥、范贵银带着记者再次寻访,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到了抗战岁月。“我们这里当时叫作苇荡乡。”两位文史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叫苇荡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临近黄海、遍地滩涂、河流纵横、满地芦苇。当地的芦苇收割后,沿着河运送到外地。又多又密的芦苇荡成了新旅团员们隐藏游击的好地方。“新旅团员们来到苇荡乡后,进行抗日宣传,发动成立儿童团,还在我们五垛庄进行训练和休整。”两位文史专家说,团员们白天或者隐蔽在当地盐民们的窝棚里,或者藏在芦苇荡里,到了晚上趁着夜色集体行动。每到一个村庄,团员们就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们在每个村庄最长住两三天,最少只住半天,在盐民的保护下与敌人在戈壁滩上周旋。几个月的时间,黄海之滨的村镇都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
“他们的宣讲和行动,在孩子心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两位文史专家说,六垛庄的蔡氏三兄弟深受鼓舞,成为儿童团团员,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两位文史专家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新旅团员战斗过的滩涂。阵阵拂过的海风似乎没有变化,扁担港的芦苇荡早已成了火热的建设现场。风力发电、入海水道……为这片土地增添新的活力。
从滩涂到戈壁滩,沿着新旅足迹前进的还有“王冬雪”们。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声光电还原的经典场面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陈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从新疆胡杨河市来到淮安市新安小学,前辈们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的决心,令我十分震撼。他们在我这么大的年纪,就走出淮安宣传抗日,17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5万余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回到苏北,发挥自身优势,大规模开展儿童工作,成功组织18万名儿童支援抗日。我们胡杨河市是戈壁滩上的一座新城,我回去也要向新旅前辈学习,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王冬雪说。
■记 者 何 渊 胡凌轩 徐天魁,通讯员 施佳宏 袁 坤 戴 超 李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