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生态为底 交通为脉 民生为本——淮安城市建设奏响奋进强音

生态为底 交通为脉 民生为本——淮安城市建设奏响奋进强音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48  关注度:228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里运河的桨声摇碎千年月光,滨水栈道的灯影里,倒映着城市的五彩斑斓。从黑臭水体到生态典范,从“断头”窘境到交通畅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安将“人民城市”的基因注入城市更新的每一圈年轮,以红色初心,书写城市蝶变的史诗。

里运河的桨声摇碎千年月光,滨水栈道的灯影里,倒映着城市的五彩斑斓。从黑臭水体到生态典范,从“断头”窘境到交通畅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安将“人民城市”的基因注入城市更新的每一圈年轮,以红色初心,书写城市蝶变的史诗。

水脉新生,从黑臭河湾到生态样板

“以前,西汪塘的水舀起来能当墨汁用。”“老淮安”王大爷蹲在如今波光粼粼的亲水平台边,指尖划过的涟漪里,倒映着与记忆全然不同的图景。2005年,淮安市委将水环境治理列为民生头等大事,从最初的清淤疏浚到2015年植入海绵城市理念,611平方米的雨水花园与500米植草沟,在西汪塘织就生态滤网,终使这片水域从臭水沟蜕变为景观河。

蜕变的何止西汪塘。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列江苏段沿线第一;白马湖生态保护被评为“江苏样板”工程、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小南河2816平方米的水生植物矩阵如绿色棋盘铺展;砚临河公园的亲水台阶成为孩童戏水的乐园……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水域治理取得丰硕成果,一汪碧水成为大美淮安的生态底色。

水更清,城更绿。2008年,淮安首个街角游园如绿珠落盘,17年过去了,“城市绿色客厅”星罗棋布,无数主题绿雕在街角写就立体诗行。在古黄河畔,一条长约40公里的绿道串连起沿线十余个公园、景点,市民触手可及的不仅是负氧离子,更是党对“生态惠民”的庄严承诺。

路网重构,从桨声帆影到立体枢纽

“路通了后,我们接送小孩比以前方便多了。”走在平整的支十六路上,市民陈女士不由点赞。支十六路原为一条“断头路”,两侧分布着小学和幼儿园,小区密、人流量大,道路不通给市民生活添了许多堵。

群众痛点,就是政府发力点。2021年,淮安开始对支十六路进行整修,工程西起支十五路,东至杭州路。随着道路建成,断点连通了,痛点消失了,居民纷纷表示,这路真是修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事实上,支十六路只是淮安畅达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淮安按照建设规范标准和“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先后建成滨河大道、漕运西路等主城区道路,打通清扬路、环宇路等多条“断头路”,完成淮海南北路、环城东路等城区主干道改建、渠化,并对北京路、承德路沿线堵点进行优化提升。而今,数千公里的城市道路如蛛网密布,智慧交通系统让红绿灯成为“会思考”的城市神经。不断提升的通行效率,恰是城市治理效能的量化注脚。

家园焕新,从逼仄楼道到幸福坐标

“2005年搬进巨一首府,没几年楼道就成了杂物间。”居民孙建国拿出旧照片,泛黄的影像里逼仄的楼道,如今已被敞亮空间取代。淮安首个小区党支部成立后,该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60%升至95%,数字攀升的背后是“党建引领”激活的社区自治密码。

城市的变迁,不仅在于高耸入云的建筑和繁华的商业地带,更在于那些历史悠久、温馨整洁的老旧小区。自2013年起,淮安以“旧小区焕发新颜,老居民乐享新生活”为指引,致力提升老旧小区的外观与品质。通过改造,众多曾经的“老大难”“脏乱差”小区已转变为示范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显著增强。

里运河的晨雾抚过栈道的灯火,古黄河绿道的朝阳映照着晨跑者的笑脸。淮安正以水的柔韧滋养生态基底、以路的延展勾勒发展骨架、以家的温度编织民生网络,让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都涌动为民情怀。

■记 者 王 舒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