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淮阴区刘老庄镇郑河村,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整洁宽敞的道路延伸向远方,居民们散步闲聊、孩童们嬉戏玩耍,一派安乐祥和的美好景象。这个十多年前负债14万元的后进村,如今已华丽蜕变,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说起这些改变,村民们竖起大拇指夸赞淮阴区人大代表,郑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家银。30多年来,从镇人大代表到区人大代表,洪家银一直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0年秋天,洪家银到苏南先进农村学习,目睹了土地集中流转给当地带来的巨变。回来后,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村里的土地统一流转,集中承包出去。
“当时村民们很抗拒。”洪家银回忆道,有人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人问流转后没地种了吃什么。面对质疑,洪家银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用最朴实的语言给村民算账:“自己种地,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能拿租金,还能腾出空来打工,赚的是两份钱。”
经过3次规模化土地流转,郑河村8500亩耕地全部规范有序流转。如今,村里有了瓜蒌种植基地、蔬菜大棚。140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的进厂务工,有的自主创业,有效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从2009年欠债14万元,到如今每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洪家银又想方设法招引多家企业入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家门口’那条水沟越来越臭了怎么办?”去年下半年,有村民反映集中居住小区附近的水沟淤泥堆积,泛着刺鼻气味,岸边杂草丛生。洪家银请来镇里领导,沿沟勘察,制定整改方案。最终,完成了3000米河道的清淤工作,还同步建设了生态护坡、健身步道,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立了常态化水质指标监测机制。今年2月,曾经让村民烦恼不已的“臭水沟”华丽转身,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要想得到群众的肯定,就要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洪家银说,自己能连续担任多届人大代表,离不开群众的认可。他也总能在群众需要时伸出援手。
村里有户人家,10岁的女儿得了重病,家里承担不起30万元的手术费。洪家银和其他几名人大代表一起组织义演募捐,带头捐款,向镇相关部门、线上捐款平台寻求救助。“现在这孩子恢复得很好,已经上初中了。”洪家银欣慰地说。有村民反映五古路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洪家银积极协调,和相关部门一起到现场勘查。经过调研,他们不仅增设了候车亭,还配备了椅子、遮阳顶棚。村里的灌溉渠出现破损,沿线600多亩水稻面临灌溉难题,洪家银听闻后,带着测量人员顶着烈日勘查水渠,及时拿出了解决方案。
洪家银说:“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桥梁,一头担负着党的重托,一头承载着群众的期盼。”近年来,他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联系群众活动20余次、接待群众65人次、收集社情民意38条,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刘老庄镇有个别具特色的“老代表工作室”,是洪家银牵头成立的。“工作室名叫‘老代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来自革命老区,另一方面是我们都有多年履职经历。”洪家银说,“老代表”要有新作为,工作室的代表们个个有“绝活”。他担任活动策划员,其他代表分别担任红色宣讲员、政策指导员、技术辅导员、农产品推介员等。工作室围绕讲红色故事、寻红色资源、兴红色产业等方面开展活动,通过积极推动红色文旅产品开发、维护、营销等,全力引领相关产业发展,擦亮旅游品牌。
“家人们看过来,有了这个菌菇包,自己在家就能种出菌菇,新鲜又健康!”镜头前,主播不遗余力地推介当地特产。在“老代表工作室”策划开展的“我为老区卖农货”直播带货活动中,2个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0万,成交1200多单。洪家银还策划了“时代洪流”音乐节。那几天,刘老庄镇热闹非凡,万余名游客来这里品尝乡村美食、学习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看着年轻人学唱革命歌曲,那种传承的感觉特别美好。”洪家银说。
夕阳西下,洪家银又开启了他的“每日一课”:到村头村尾转转,和村民们聊聊。“洪书记,又来转啦!”“老洪,来家里坐坐。”……一声声亲切的招呼,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是对洪家银的工作最好的褒奖。
■融媒体记者 高婷婷 通讯员 孙晓敏 朱 颖 杜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