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一个个“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成为亮城、强企、富民的“金钥匙”

一个个“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成为亮城、强企、富民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 2023-11-16 09:35  关注度:1219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火遍全国的盱眙龙虾、膏满黄肥的洪泽湖螃蟹、味道鲜美的涟水捆蹄……近年来,我市地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逐年增强,截至目前,已经实现地理标志商标注册130件、相关产品达64类,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类等众多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

火遍全国的盱眙龙虾、膏满黄肥的洪泽湖螃蟹、味道鲜美的涟水捆蹄……近年来,我市地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逐年增强,截至目前,已经实现地理标志商标注册130件、相关产品达64类,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类等众多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

深挖资源 塑造特色品牌

“赏有滋有味的文化,览有滋有味的山水,品有滋有味的龙虾。”今年6月12日,连续举办23载的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在万众期待中如期开幕。地处淮河之滨的盱眙,近年来,因为一只火红龙虾的代言,红遍海内外。2021年12月13日,“盱眙龙虾”被列入国家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盱眙县也被授予全国唯一龙虾(活体)出口基地、中国龙虾之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盱眙龙虾、金湖莲藕、涟水捆蹄……在淮安,几乎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基础状况,我市制定《淮安市地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示范引领、巩固优势、着力打造、标品合一、沉睡唤醒”共5个层级的品牌发展思路。以“盱眙龙虾”为代表,旨在突出示范引领效应;以“淮阴黑猪”“淮安大米”“淮安红椒”为代表,注重品牌保护,巩固市场竞争优势;进行“一县(区)一品”品牌塑造,选择各县区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品品类,实施“市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予以政策资金扶持,进行重点发展;针对“标品分离”的相关产品,实施“小作坊品质提升工程”等有效引导机制,促进产品生产向地标团体标准看齐,推动标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赋予相关产品以品牌涵义;对由于历史、市场效益等原因出现的“有标无品”农产品,通过指导蔬菜种植户精心选种、支持建立种植示范基地等方式,予以产品重新培育,让沉睡的地标得以唤醒。基于此,我市众多“地标”产品知名度明显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攀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经济跨越的“金字招牌”和“强力引擎”。

精耕细作 确保符合标准

瓜叶下,“犹抱琵琶半遮面”,顺藤一摸,轻轻一敲,咚咚脆响……丁集镇黄瓜种植大棚内,一根根黄瓜翠绿笔直、长势喜人。从20世纪90年代,丁集镇就开始大规模的黄瓜种植。2014年,新鲜黄瓜、腌制黄瓜的“淮阴黄瓜”地理标志商标获批注册。“有了金名片,黄瓜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从繁种、育苗、栽培、示范,到规模化种植、采摘、销售的‘一条龙’产业模式,还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多维生素、多矿物质元素的副产品,深挖黄瓜产品附加值。”丁集镇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地标好品牌,需要质量“硬支撑”。我市对地标产品发展坚持源头严控产品生产过程,保障产品品质,建立“淮阴冬枣”“淮阴杏鲍菇”等一批产品种养示范基地。由基地负责统一供种、技术服务、产品检测等,确保上市地标产品符合标准。对全市2000多家“小作坊”中涉及地标产品的,引导按地标产品标准生产加工,对经检测符合标准的产品,授予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将该类产品纳入地标产品统一销售渠道。同时,与“美团优选”等平台进行对接,管控我市地标产品的统一线上供给。通过严控品质,在消费者心目中努力营造“淮安地标产品即绿色产品”的市场形象。

科学管养 护航产业发展

今年4月,市知识产权局、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地标保护总体要求,提升地标司法保护水平,增强地标行政保护能力,构建地标协同保护体系,凝聚地标综合保护力量。

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作为地标大市,我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率先探索制定市级地标法规,推动《淮安市地理标志保护条例》列入市人大2023年正式立法项目。目前,我市地标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整合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标志品牌资源,邀请淮河生态经济带相关城市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标志保护联盟,扩大“苏地优品”直播推介品牌效应,加强地理标志品牌保护。

广结硕果 造福一方百姓

黄码镇周陈村有个“淮安红椒”文化宣传广场,广场正中间竖立着红椒主题雕塑,文化长廊里展示着红椒的“故事”。“淮安红椒”是我省诞生的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发源地,近年来,黄码镇以壮大特色红椒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镇核心区已种植红椒近万亩,红椒年总产量约1.2万吨,年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以前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里和村委会帮助指导下走上了种植红椒的致富路,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黄码镇大李村红椒种植户谢小大高兴地说,日子就像大棚里的红椒一样,红红火火。

130件地理标志商标,每一件都是富裕百姓的“聚宝盆”,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我市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商标潜能,重抓地理标志商标使用、应用转化,造福一方百姓。如,盱眙县推行“虾稻共生,效益共增”,开创“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综合种养模式;金湖县围绕荷花、荷藕做好特色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荷藕生产、旅游观光等产业,22.4平方公里的荷花荡内栽种荷花500多种,每年赏荷游客近100万人次。

我市还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西游记文化、红色文化、淮扬菜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名人、名景、名著、名镇、名菜等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品牌,特别是对具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西游”、淮扬菜餐饮名店等关联品牌以及城市标志等文字和图案商标进行保护性注册,累计申请商标3800余件,进一步打响淮安城市文化品牌,助推农产品乘风破浪,助力城市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通讯员 吴优 融媒体记者 王舒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