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季玉的“源乡”季玉的痛

季玉的“源乡”季玉的痛

发布时间: 2023-02-13 10:32  关注度:2958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湖中荷叶枯萎,湖水澄澈,那个时辰我眼前的季玉,异常“冷漠”,她叙述她的这部小说,说到了书中的人物:父亲母亲程大英程二英程三英等等,看出来她对这些人物带给她的爱和悲悯难以忘怀,对他们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我们站在湖边听着对岸孩子们放学路上的嬉闹声、汽车的喇叭声……文学的意义有时候就是欲说还休的这种状态。

大概三年前的某个冬天下午,我和季玉从一群聚会的朋友中溜出来站在萧湖边闲聊,也是彼时才知道她的长篇小说《源乡》已近完稿。

image.png

《源乡》,作者:季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2年12月

湖中荷叶枯萎,湖水澄澈,那个时辰我眼前的季玉,异常“冷漠”,她叙述她的这部小说,说到了书中的人物:父亲母亲程大英程二英程三英等等,看出来她对这些人物带给她的爱和悲悯难以忘怀,对他们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我们站在湖边听着对岸孩子们放学路上的嬉闹声、汽车的喇叭声……文学的意义有时候就是欲说还休的这种状态。

image.png

季玉,女,江苏淮安人,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会长,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百万余字。

●一部精神疼痛史

季玉说过,朋友、家人时常批评她:你好像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相关的,不相关的,你都感触不已,焦虑不堪……她深以为然。然而又能如何呢?永远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宿命里的疼痛你又如何麻木无感?

2022年对于季玉而言,又是疼痛感较多的一年。

2021年12月和文化公司签订了《源乡》出版协议,本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想到期间反反复复、一拖再拖。好在2022年12月终于出版了。季玉真是百味杂陈,百感交集。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能出一部二三十万字的作品算是幸运的了。

季玉从决意写这部作品,到成稿、出版,前后花了9年时间,这里不包括前期的酝酿、打腹稿、收集资料等。她把这部作品定位为个人的一部精神疼痛史,是一部关于生命因果的探源之作,是一部作为一名写作者终究要写的献给故乡的跪乳之书。

现在大家有一种认同,相对于现实生活,小说的虚构是滞后的。《源乡》就是这样一部滞后的作品。好在由始至终、由头至尾,属于《源乡》的疼痛感一直在,并且越发深入我们的骨血里。

●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屈辱或幸福

读季玉的长篇小说《源乡》,有个最直观的感受: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对乡村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这部长达35万字的小说完成得如此饱满洒脱,实属难得。她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爱恨交加,又使得小说的质感异常坚硬厚实,泥土、血泪混合在一起难舍难分。作家的写作无非两种,虛构和非虛构。季玉写她的经历,她生活的苏北农村一个叫岔溪的地方,那里的人事,风俗民情,生老病死,这当然和她少年时经历的乡村生活有关,那种热气腾腾的劲儿,嬉笑怒骂、悲欢离合中的人们,场景、事件、人物对话,无一不显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对人性洞察之精准……

齐邦媛在《巨流河》的序言中解释她写此书的初衷:“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斗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如果按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来看,季玉和她的《源乡》的出场是以武旦的方式出场的,她是花木兰、穆桂英、杨排风、樊梨花,从头打到尾,自己也伤痕累累。生活可不就是这样?我们以为赢了,但其实是两败俱伤。人到中年,应该是一个不愿再虛构的年龄。纵然时代在跌宕起伏中有勇者不惧,人才辈出,但普通人的日常才是文学作品中最具光芒的那部分。因为人性的弱点,那些被生活压抑下的艰苦和无奈,那些别无选择的爱和逃离,构成了文学的力量。而作家写作也一定是写刺疼你精神的那些事物,如同欢乐大多相通,疼痛则独一无二。

《源乡》采用第一人称“我”。“我”的叙述是男性化,这种身份的强调让读者在阅读中更能身临其境。而“我”自始至终地陪着程氏家族在几十年的命运里进进出出,“我”的上学、进城、找工作,“我”眼中的三个姐姐,“我”的岔河堤,“我”的鸡鸣狗盗酷热的乡村……“我”走出乡村走进文明的城市,回望“我”的故乡时,一转身变成了作者,对故乡的人事就有了更多的比较和体谅,甚至温情甚至憎恶。

●同情和悲悯

《源乡》的人物、事件,一个接一个,节奏感极强,对于一部长篇小说而言,如此密集地安排这些细节,完全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更多来自她对乡村生活的熟悉。书中很多场景、农活、人物对话妙趣横生,仿佛一册连环画,使得这部35万字的小说更具可读性。

季玉是个诚实的作家,她书中呈献的岔溪乡和岔溪乡的人们的生活如此真切,她对故乡的描写不是揭露、批判,而是同情和悲悯。季玉的性格特点中含有悲剧的成分,她见过太多的人生疾苦。她的生命起点是“岔溪乡”,她的人生感悟和认知从此开始。她的岔溪其实也是我们的岔溪:野蛮陋俗、愚昧无知。诗意的田园风光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乡村。从鲁迅先生的《故乡》到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到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梁鸿的《出梁庄记》及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再到季玉的这部《源乡》,中国乡村的文化特点和差异因地理、环境、时代不同而千姿百态。

这一回季玉是在为她生活过的岔溪乡的人物立传,在写作过程中她必须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情感再扔回那种泥淖中去,再一次经受生活的蹂躏和摔打。所以说,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其自身的心灵史。

《源乡》里的岔溪,程氏家族的变化,“我”的成长,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乡村写到城市,从农民写到官场,从家庭写到社会。

●孤独之旅

《源乡》的另一写作特点:“去词语化”,尽量生活化、口语化。说时间太快不用白驹过隙,用一眨眼。这种放弃词语而尽量采用口语化、生活化的写作,给小说带来了非常透彻亲切的质感。

这之前季玉在近30年的创作经历中,出版的长篇小说7部,而这一部应该看作是她的代表作,无论从年龄还是从生活阅历,季玉已进入了一条宽阔的河流,两岸风光旖旎,河水回旋,日出日落中,季玉能笑看风云雨雪,不再纠结于一些人生必须要经过的险滩或死结。在此书出版之前的两个月,她大哥离去……而在乡村,她的父母在长寿中日渐老去。她有心疼也有悲悯。有一回她在我们的小群里留言:真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疫情三年,我们都有太多的情绪要表达,但遗憾的是,作家原本一直向内生长的心灵,在经过漫长的压抑后却找不到一个出口。写作就成了唯一的孤独之旅,是自省和救赎,当我们把自己从庸常中拽出来时,才发现那些潜藏在我们生命里的斑驳陆离的事物,一边腐朽着一边又闪着光芒……

■特约撰稿 刘季 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