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革命烈士侯广余——热血洒高杨 英魂归故里

革命烈士侯广余——热血洒高杨 英魂归故里

发布时间: 2025-07-29 14:45  关注度:224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1944年5月,在高杨战役中,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一营一连连长侯广余率连队与日伪军殊死搏斗。因敌我力量悬殊、增援未至,他最终壮烈牺牲,其英雄事迹至今仍在淮涟大地回响。

1944年5月,在高杨战役中,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一营一连连长侯广余率连队与日伪军殊死搏斗。因敌我力量悬殊、增援未至,他最终壮烈牺牲,其英雄事迹至今仍在淮涟大地回响。

侯广余1920年出生于淮阴老张集,16岁时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毫不畏惧,多次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战斗,战绩显赫。不久之后,他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革命军人。1941年10月,侯广余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迅速成长,先后担任班长、排长等职务。在盐阜地区的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率领战士们成功端掉日军数座炮楼,并一举歼灭敌人,受到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的接见,并被破格提拔为三师七旅二十团一营一连连长。

1944年春,淮海地区抗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伪军由主动向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和伪化转为被动困守点线,新四军则由反“扫荡”、反蚕食和反伪化转为发动局部反攻。由于敌伪大部分据点被新四军拔除,高杨地区(高沟、杨口)成为孤立据点。高沟、杨口位于涟水、沭阳两县交界地区,是连接淮海区与盐阜区两块抗日根据地的要地。1944年4月18日,驻高沟、杨口据点的日军退回涟水县城。中共淮海地委、淮海军分区分析了形势和高、杨敌军的具体情况后,决定集中一、四支队和二支队六团,涟水、沭阳、灌云三县县总队的兵力发起高杨战役。

在高杨战役中,黄克诚令七旅二十团从盐阜区赶来支援。4月30日,侯广余率领一连全体135名官兵随二十团抵达涟水的纪头坪待命。5月4日12时,新四军各部进入指定区域,二十团两个营为第一梯队,侯广余带领的一连为先锋,一团为第二梯队,二十团两个机枪连占领原设阵地,一支队和二十团两个迫击炮连按时进入阵地。13时我军开始总攻,对新宅实施5分钟火力急袭,重机枪、迫击炮一齐开火,一支队迫击炮连连长亲自瞄准射击,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3发炮弹在敌人核心炮楼顶上炸开。

随后,侯广余带领全连指战员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他们连续冲破敌人的三道铁丝网,翻越城墙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下午3时许,侯广余部仅剩23人。日伪军头目看到他们的士兵一个个倒下,气急败坏,手持战刀强令余部向侯广余部扑来。

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加之增援部队未及时到达,经过半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侯广余和23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坚守,给后续部队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时机,日伪军还未等我大部队发起总攻,就吓得弃枪投降。战斗结束,战友们清理战场,发现侯广余身中12枪,右手被敌军砍断。周围的老百姓自发地抬来木门拼成的一口简易棺材,含泪将这位英雄连长掩埋。

在清理遗物时,群众发现他身上还留有一封血迹斑斑的遗书。上面写着:“兰英,如果我在此次战斗中死了,千万不要难过,你一定要把我们的儿子带大。如果我死后最好把我的尸体运回家乡埋葬,我要看一看我们的家乡何时能够解放。”

为了完成烈士的最后要求,高沟、杨口人民与烈士遗孀王兰英及其家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侯广余的遗骸运回其家乡安葬。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傅兴政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