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淮安,有一座称娘桥。这座桥,位于淮安区东门大街,横跨在汩汩流淌了上千年的文渠上。桥不大,成年人六七步就能迈过去。桥也不显眼,每天经过的人川流不息,但大多数人都是一闪而过,很少会驻足观赏。
一个周末,我来当地亲戚家赴宴。家宴安排在水巷口饭店。那天我到的早,闲来无事,走出饭店,出门左拐没几步,就走上了称娘桥。站在桥上,我起初只是随便看看热闹,打发一下时间。无意间一低头,发现桥栏中间有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牌匾,上面醒目地镌刻着三个大字:称娘桥。真没想到,这么其貌不扬的一座小桥,居然还有如此奇怪的一个名字。我一下子来了兴致,仔细地观察起来。
在小桥的另一侧,也是在桥栏中间,同样有一块大理石牌匾,上面刻有图案和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称娘桥的来历。相传明朝永历年间,有一户人家,父亲仙逝后,兄弟二人分家,兄居桥东,弟住桥西。兄弟约定:两家轮流供养老母,每月奉老母至桥上当众称其体重,若减轻便为不孝。兄弟二人依约而行,奉老母至九十多岁善终。后人为颂其美德,将此桥谓之“称娘桥”。
站在桥上,默默品味着这则“永乐版”的民间故事,我思绪潮涌,不由想起这些年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
我的老岳父和老岳母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老岳父年轻时有个心事,那就是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在我印象里,老岳父以前经常借酒浇愁,喝过酒就喋喋不休,诉说自己命苦,没有生个儿子,担心老来没人伺候。慢慢地,他们就老了。人上了年纪,小毛病难免就会多一些。平常日子里,他们只要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家里遇到下水道不通之类的零碎事情,三个女儿会第一时间赶到,端茶倒水,忙前忙后。有时我觉得,三个女儿真像照顾孩子一样,对他们呵护有加。别看他们年纪大了,腿脚还能走动。每逢节假日,三个女儿会轮流陪伴他们外出旅游,到周边城市去散心。熟悉的人见此情景,都羡慕不已。这些年,老岳父的心态也跟过去不一样了,逢人就说三个女儿是自己的小棉袄,他们老夫妻幸福着呢!
小用子是我儿时的一个玩伴。在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小用子特别单纯、善良,就是不爱读书,还经常把家里好吃好玩的东西拿出来,悄悄和我们一群小伙伴分享。由于长得一般,加上有点“缺心眼”,小用子一直没能娶上老婆。小用子的兄弟姐妹倒是不少,有七八个,经济条件都还不错。他们的父亲去世以后,几个子女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烦心事,那么多年,大家在老母亲身上花费的心思不够多。倒是小用子,这个外人觉得有点“缺心眼”的儿子,在全心全意地照料着自己的老母亲。老母亲九十多岁了,身体尚好。听周围人说:“好多年了,小用子每年都要在家门口打半年工,用挣来的钱养活老母亲和自己。”也许,在小用子看来,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当母亲老了,自己一心一意去赡养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有个远房亲戚,年轻时是位中学老师,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来到苏北农村,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回到城里。这个远房亲戚有三个子女。他刚回城的时候,因为没有收入,加上身体也不好,三个子女都有点不待见他,不愿意他在自己的家里多住。就这样,他在子女们的脸色中过了几年寄人篱下的日子。后来,他每月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退休金。如此一来,三个子女的冷脸变成了笑脸,纷纷抢着让老父亲来自己家里住,有时甚至为此闹得不愉快。这位远房亲戚去世多年以后,我有一次回老家去给亲人上坟,路过他的坟墓,只见坟头上杂草丛生、荒凉不堪,一望可知许久没人光顾了。我实在不忍心,便蹲下来,动手把坟头上的杂草一棵一棵都薅掉了。
正漫无边际地想着,这时亲戚过来喊我去吃饭。下了桥,在前往饭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希望有更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能够来看一看称娘桥,亲身感受一下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的这则故事。
我相信,站在这座貌不惊人的桥上,许多人都会有所感触。
■流淌河;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