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契约芬芳——清代涟水民间文契品读

契约芬芳——清代涟水民间文契品读

发布时间: 2022-11-06 11:41  关注度:243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导读:在商品经济不很活跃的农耕时代,民间契约是和睦宗亲家庭、裁决产权纠纷以及产权变更、传承的重要文书,也体现特定时代的乡风民俗的原始风貌。品读来自涟水乡间的几份契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涟水乡风质朴可亲,家风芬芳如桂。

在商品经济不很活跃的农耕时代,民间契约是和睦宗亲家庭、裁决产权纠纷以及产权变更、传承的重要文书,也体现特定时代的乡风民俗的原始风貌。品读来自涟水乡间的几份契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涟水乡风质朴可亲,家风芬芳如桂。

●走进诗礼传家的古老族群

暑气散去,丹桂飘香。友人如约从涟水老家带来珍藏的家谱和“地契”。我如获至宝,层层打开裹着的油纸,一叠厚厚的由绵纸或宣纸垒成的文契呈现眼前。小心翼翼展开,数一数,有31份。这些因年深日久而泛黄的文书,不仅有地契,还有房契、物契;有分家契约,还有产权调解契约。立契的时间,最早的在清咸丰年间,稍晚的也是民国时期的,前后绵延百年,几近覆盖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契除了几份有较大破损,不能轻易展开,大都尚属完好。

image.png

静下心来,品读涟水陆氏多代人默默传承的文契,我恍若穿越时空,走进历史教科书讲不真切的近代农村,走进一个诗礼传家的古老族群,品味一幅幅芬芳袭人的风俗画卷。

且看这份卖地文契:卖方将祖传的四亩地出卖于胞弟,契约文字简明,条理清晰。先是开宗明义,指出是“因正用”才“央中说合”这桩买卖,并载明土地面积、出售价格,体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再是申明“是日钱契两交,无有悬欠”,且“此系两愿,非敢逼成。恐后无凭,立此出卖文契存照”。三是精确写明出卖地块四至,以免日后因地界不清而引发纠纷。最后,买卖双方及中人签字画押。

由这份民间契约不难看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苏北农村依然赓续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皇天后土,耕读为业,诚信为本。邻里之间、家族内部土地财产买卖过户,纵使彼此情愿、交易公平,也得请出德高望重之乡贤尊长,从中说合担保,是谓“中人”。如此立契,不仅是一种约定俗成,也不光是举行一个庄严仪式,而是体现买卖双方都极为看重也都很想拥有的人格尊严。

●为卖石碾而专门立契

再看一份财产过户契约,它由原主人把自己名下的一盘石碾过户给堂兄、堂侄而立。现代人似乎难以想象,为卖一盘农村寻常可见的石碾而专门立契。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农家,有一头耕牛,好比今天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有一盘石碾,不啻今天装备了一套谷物脱壳机、粉碎机、磨面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份光绪八年(1882年)的卖石碾文契。契约虽仅百字,却见证了一件大型农具的易主,见证了农户对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的珍视。

现在看到的,是同治八年(1869年)的一份分家契,先辈人称之为“义分契”。记载了150年前的一个春日,陆氏兄弟三人在尊长们主持下,平分家产的情景:兄弟仨(亦即兄弟三家)因“生齿日繁难以共爨”(人口逐渐增多,难以在一口锅里吃饭),而“上遵祖父遵(尊)命,下凭亲族公议,各立门户……所有祖父遗产与后自置田产,配搭三分均分;所有房屋、家伙、用物,配搭三分均分”。这是31份契约里文字最长、交代最细致的一份了,全文有300余字。因为涉及土地、房屋、钱物的分配,必须逐一列出,再作三等分,所以必须事无巨细,交代清楚。这是我的家乡涟水自古以来就秉持的风尚——快意恩仇而又公私分明。因此,眼前的这份珍藏了一个半世纪的“义分契”,它不全是一纸寻常的分家合约,也不可看成是一张“公事公办”的文书,它一个“义”字当头,提炼的是先人对生活、苍生的感悟,对礼义仁智信的解读,也是浓得化不开的淳朴乡风、和美愿景。

●丈量、调解、立契

还有一份风格独特、寓意深长的契约,为家族内部重勘地界、退还占地而立。其行文至简:立契人陆李氏“因侄孙冠谦界址不清,当凭亲族丈明议定”,退出两处田亩若干,注明四至,申明“永无反悔”。这是一件典型的土地纠纷案,当事人对簿家族“公堂”,宗亲长辈特事特办,对两家土地先“丈明”,后“议定”,再立契。调解雷厉风行,折射宗亲长辈公正权威;行文不蔓不枝,反映乡人实在,不喜欢“扯犊子”。这种笃实乡风,流传百年千年,成为涟水人的性格标志。

不难看出,陆李氏逐年侵蚀族人陆冠谦的田地,已累积达一亩六分之多了。侄孙陆冠谦不堪忍让,请出叔祖陆文龄主持公道。由是便形成这份契约,陆李氏退出侵占田地。但文契上只渺渺的一句“因侄孙冠谦界址不清”,所以“亲族丈明议定”云云,公平解决了两家田地纠纷。这里不说破被告的太过分,单说原告“界址不清”,不置评双方曲折是非,单依实地丈量重新立契,看似原告对自家田亩管理粗放,实则被告服从了丈量、调解、立契。化干戈为玉帛,似乎双方都有面子,实则孰是孰非尽在不言中。

因为是亲族,所以温情脉脉;因为是名门望族、诗礼传家,所以遇事不慌、处事不莽,有事好商量、成事一团和气。那种从容,那份情意,那样芬芳,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十八代衣冠门第”

说到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据《山阳陆氏族谱》记载,涟水蒋庵陆氏,祖先是南宋忠烈丞相陆秀夫。这位由明朝皇帝追认的 “忠烈公”是盐城人,生处大厦将倾而无力回天的至暗时刻,没给后世留下不朽豪言,但他孤傲的灵魂已在走上仕途的那一刻,就与大宋签订下忠贞契约,从此生死契阔,向死而生。

001.jpg

《盐城淮城涟水三族共谱·山阳陆氏族谱》

明洪武初年,盐城陆氏一脉,因举孝廉督造淮安新城,迁居淮安府城东门;清乾隆年间,其十七世孙(长房)陆占鳌再由淮安府山阳县迁居涟水蒋庵。于兹,涟水陆氏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二百多年。陆氏后人无论在盐城,还是在淮安(山阳)、涟水,薪火相传的是“十八代衣冠门第,五百年忠孝人家”。

今由几份契约,可窥其名门风范矣!

■特约撰稿 周翔 文/图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