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风光秀丽的盱眙县都梁公园风景区内,青松绿竹掩映下,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1374名烈士的英魂安息在这里。这里是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淮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盱眙县烈士陵园。
陵园内,一座高达24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山顶,山体的层次递进让这座纪念碑显得格外巍峨高大。整座纪念碑呈现“H”型,寓意红色政权的“红”字。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俯瞰山下,一座欣欣向荣的县城呈现在眼前,这是对长眠在此的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很多人都知道盱眙县有个桂五镇,但桂五镇的前身叫西高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从西高庙改成桂五镇,是为了纪念当地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李桂五。2009年,在江苏“双50”人物评选活动中,李桂五是淮安地区唯一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
时光倒溯到80多年前的1932年4月16日晚,在中共盱眙县委领导下,李桂五、武飞、徐德文等30多人筹备组织了西高庙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并夺取胜利,这是皖东北地区农民武装暴动中唯一成功的范例。暴动胜利后,盱眙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盱眙红军游击队成立,担任司令员的李桂五成为革命群众的带头人,同时也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4月初的盱眙风和日丽,桃花和油菜花开得正旺。在当地淮河风光带的一个广场上,一座高高矗立的铜像映入记者眼帘。铜像刻画的是一位身穿长衫、面容清秀的翩翩青年,一手拿书卷,一手握拳高高举起,像是在向党旗宣誓,又像是在振臂高呼。铜像底座上刻着的“李桂五烈士”几个字表明了青年的身份。在游击队被打散、被俘英勇就义时,年轻的李桂五,年龄永远定格在了28岁。
李桂五的英灵长眠在盱眙县烈士陵园。在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记者见到李桂五生前留下的遗物——一把生锈的大刀和一把中式木椅。“李桂五是盱眙第一任县委书记,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的革命信仰格外坚定。”烈士陵园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党史资料记载,李桂五本名李联芳,字桂五。他出生时是一个家中坐拥4000余亩耕地的李大少爷。由于家境优渥,李桂五得以到外地接受教育,期间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西高庙老家后,李桂五积极开展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青年农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1930年夏天,盱眙发生水灾,李桂五带头发动借粮斗争,他组织贫苦农民砍伐自家竹园的竹子和大树,编竹器、烧木炭卖钱买粮食分给灾民,并迫使其父和其他地主开仓放粮。借粮斗争把西高庙的贫苦农民团结了起来,为以后的武装暴动奠定了基础。
暴动后成立的红军游击队引起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当地土豪劣绅的极大不安。敌人组织了数千人队伍前来“剿共”。红军血战三天两夜,仅剩下40多人,其中还包括不少伤员。眼看这支队伍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为保存革命火种,李桂五将队伍遣散,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昏迷,落入敌人手中。在狱中,李桂五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和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都没有让他屈服。恼羞成怒的敌人最终将李桂五杀害。英勇就义时,他高唱国际歌,发表演说、高呼口号,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李桂五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名字和英雄事迹,却被盱眙人民永远铭记。
和李桂五同时牺牲的,还有一位穆绍臣烈士。穆绍臣比李桂五长5岁,是李桂五的亲密战友,1932年8月,和李桂五一起牺牲在西高庙。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墙上悬挂着一幅穆绍臣画像。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烈士照片,包括穆绍臣在内的很多烈士头像,只能靠专业的人像绘画人员,通过烈士邻居们的描述,结合烈士们的后代相貌画出来,以供后人瞻仰。记者在烈士陵园采访时,偶遇前来祭奠的穆绍臣的孙子穆维海。穆维海说,他的父亲是遗腹子,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一眼爷爷穆绍臣,哪怕是照片也好,但这个愿望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实现。“今天是我第一次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也是第一次看到爷爷画像,心情十分激动。”穆维海说,自己从小听大人讲了许多爷爷的故事,心里对他十分崇敬,今天“见”到了未曾谋面的爷爷,爷爷的形象一下子清晰了起来。说着说着,穆维海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穆维海告诉记者,听家中长辈讲,爷爷穆绍臣牺牲前曾经预感要出事,事先吩咐家人“要把几个孩子带好”,相当于交待了后事。党史资料记载,穆绍臣出身小康之家,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陈秀莲,夫妻二人勤俭持家,日子本来过得很不错。因为穆绍臣乐于助人,慷慨好客,当地人称其为“穆大先生”。1930年,穆绍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以当地保安大队支队长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主要任务是联络工作,和另一名共产党员钟文村一起发展了一批交通联络员,其中有几人还被吸收入党。1932年春节后,穆绍臣在党的工作中认识了李桂五,听说李桂五要组织暴动,穆绍臣异常兴奋,彻夜难眠。暴动成功后,在红军游击队与敌人的斗争中,穆绍臣勇敢地在自己家中照顾受伤的红军司令员武飞,还帮助红军购买药品和军火。后来由于叛徒出卖,穆绍臣被敌人抓住并严刑拷打。他强忍着烙铁烫、辣椒水等非人道的酷刑带来的痛苦,绝不泄露党的机密,1932年8月30日,穆绍臣和李桂五同时在西高庙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我每年都会来祭扫爷爷,也会一道缅怀和爷爷一样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穆维海说,爷爷这辈的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流干了鲜血,他们为了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在盱眙县烈士纪念馆内,书写着一副挽联:“一门双烈士,三代九参军”。这是对盱眙县王达才一家积极投身革命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王达才一家三代共有9人先后参加到革命队伍中,其长子王赞虞、次子王仲安分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血洒疆场。
“王赞虞、王仲安兄弟俩一直是盱眙人的骄傲。”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每年的清明、国庆节,兄弟俩的子孙后代都会回来悼念。“3月31日下午,王赞虞的女儿带着六七位家人来祭拜。”工作人员说,王赞虞的女儿几度哽咽,她还带着家人重温“忠诚国家,忠诚民族”的家风。这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被工作人员记录了下来。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一步步“踏入”了那个硝烟纷飞的年代。
1929年,在凤阳县中读书的中国共产党员王赞虞,受中共徐海蚌特委派遣回到家乡,在王晓庄成立了河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赞虞便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而且把二弟王仲安也带去参加抗日活动。王赞虞的积极表现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肯定,次年,他担任了五河抗日民工政府第一区区长。1939年7月6日,王赞虞正与区队干部在五河县小溪区开会,由于汉奸告密,身陷重围,壮烈牺牲。
“据记载,那时,王仲安正是二十六、七岁的热血男儿,兄长的牺牲激发了他对日本侵略者更大的仇恨。掩埋兄长遗体后,他继续抗日,从未停下革命的脚步。”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日战争中,王仲安处处以兄长为榜样,用兄长的精神激励自己,最终和同志们一起迎来了抗战八年的伟大胜利。
1946年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扫荡苏北根据地,担任苏北地区泗南县副县长的王仲安在配合淮北挺进支队四处寻机打击敌人时被俘,严刑拷打不能让他屈服,他壮烈牺牲,时年35岁。
“保三娘,你是个明白人。太君说了只要你老实交待谁是你的领导,你的同伙又有哪些人,立马放你回去,而且还要为你买房置地。”“没有领导人,更没有同伙。”……在烈士纪念馆多功能播放厅内,由盱眙县黄梅剧团与盱眙县烈士纪念馆联合打造的情景剧《保三娘》正在播放着,吸引了来往的悼念者驻足观看。
在盱眙,“保三娘”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年来,保三娘为了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广泛传颂着。
保三娘的丈夫姓保,排行第三,所以街坊邻居都称她“保三娘”。在旧社会,饥饿、疾病先后夺去了她的6个孩子,丈夫也因身染重病、无钱医治而去世。保三娘拉扯着儿子和童养媳,过着穷苦的生活。
1940年春天,罗炳辉领导的新四军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并解放了盱眙县城。新四军住进了保三娘的家里。新四军官兵严明的纪律、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他们讲述的革命道理,深深地感染着保三娘。到了夏天,新四军撤离盱眙县城的时候,保三娘已经成为新四军盱嘉支队的一名地下情报员。由于她的情报又快又准,鬼子汉奸在下乡扫荡的路上,常常遇到伏击。1942年,盱嘉支队根据她的情报,神不知鬼不觉地包了伪县署的“饺子”。
1943年农历七月初六,保三娘照例和另一名地下交通员一起出去送情报。岂料夜半时分,起身下床的她浑身发烫、头晕目眩,脚步踉踉跄跄根本无法站稳。这时,另一名交通员索二爷敲门而入,见保三娘身体不适,便独自一人出城往穆家店方向送情报去了。谁知遇上伪侦缉队长王海泉胡乱抓人。眼看索二爷迟迟未归,保三娘心急如焚前往接应,不料,被王海泉逮到了伪警察局。
在伪警察局里,敌人认为保三娘不过是个没文化的妇道人家,便千方百计地想从她嘴里套线索,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保三娘被审了6天,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上夹棍……尽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可保三娘硬是什么也没讲,一口咬定自己是贩粮食的。
“保三娘的童养媳索家凤也很值得大家敬佩。”工作人员介绍,为让保三娘松口,王海泉将15岁的索家凤抓到了日本中队长小泽面前。可任凭小泽再三刁难,索家凤与保三娘都只字未吐。为保护婆婆,索家凤被小泽劈死。保三娘悲愤至极,一头撞向鬼子。“呯!”背后一声枪响,保三娘倒在血泊中英勇就义。
在烈士纪念馆,一群学生刚刚看完情景剧《保三娘》,他们纷纷表示,保三娘艰苦拼搏、慷慨赴难的精神让他们感染,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为建设盱眙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像毛培春这样的地下工作者,恐怕只有在小说或电影中才能见到。”纪念馆工作人员直言,因为工作,他有幸熟知了毛培春的传奇故事。
1935年,盱眙人毛培春考入国民党军政部医务署,分配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医务署当看护,该监狱是蒋介石设在南京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集中营。他就是在看管共产党期间,受到影响并决心追随共产党的。
1938年初,毛培春入陕北公学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党派往敌占区搞地下工作,化名孟西山,以进步青年身份到山西国民党统治区做秘密工作。果敢能干的性格让他赢得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的信任,后打入胡宗南的宪兵司令部任特高参,参加以张青为组长的特务组织“延安内线组”,专门负责搜集延安军政情报,为毛培春进出延安传递情报提供了方便。
毛培春逐步成为左右“特联站”的重要人物。后来,洛川军统特务组兴帮才向他透露了隐藏在延安华丰皮革厂的十几名特务名单,毛培春将情报递到延安,我党获悉后,予以清除。
1943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毛培春亲临前沿阵地核实,他立即送出情报,全歼进犯之敌,使我军取得爷台山伏击战的彻底胜利。
1947年3月,胡宗南集中34个旅23万人进攻延安。作为张青的代理人毛培春,他准确了解了进攻延安的军事部署,将重要情报送到延安,给党中央制定保卫延安的正确方针提供了可靠依据。中共中央于3月19日上午主动撤出延安,诱敌深入,待机歼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瓦子街大败敌军。胡宗南部队败退撤离陕北之时,毛培春根据指示,随胡部第十七师于4月22日最后撤出延安。4月25日,该师从铜川向南抢渡洛河时,毛培春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31岁。
“毛培春的家属最初被认定为反革命家属,几经波折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家属,他所居住的居委会也被命名为‘培春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毛培春烈士安葬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盱眙烈士纪念馆中仅存有他的黑白照片及盱眙群众捐建的人物雕塑。记者在纪念馆中看到,照片中的毛培春烈士,浓眉大眼,鼻梁高挺,棱角分明,深邃的眼神无比坚定。
“他的侄儿每年都会来这里悼念他,看着照片一看就是半天,不声不语。前几天听说,他的侄儿也去世了。”工作人员说,毛培春在敌人内部战斗了11个春秋,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来源:淮海晚报)
上一篇:抗战劲旅——淮河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