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鞠躬尽瘁,人民总理爱人民!

鞠躬尽瘁,人民总理爱人民!

发布时间: 2021-07-13 13:41  关注度:464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奠基性贡献。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人民总理周恩来,左手拿着毛巾、右手握着沾有肥皂泡沫和胡子茬的刮脸刀,歪着身子,倚在镜子前睡着了……山东滨州怀周祠里,一幅名为《鞠躬尽瘁》的油画,令无数人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奠基性贡献。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日前,在淮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文旅集团和淮安日报社联合市委党史工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恩来干部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铭记光辉党史 传承红色精神·追寻周恩来的足迹”融媒新闻行动采访团,追寻周恩来的足迹,感受周总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展现出的崇高风范。

“别把我同群众隔开来啊!”

近日,广东省江门市推出6条红色之旅主题旅游线路和7条本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包括“寻找周总理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线路。

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莅临当时的广东省新会县,轻车简从深入新会劳动大学、五和农场、棠下周郡等地调研考察。从白天到黑夜、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周总理与农民、工人、师生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况。

周总理与新会劳动大学学员一起吃大食堂时用过的竹饭桶和钵头,周总理为新会葵艺厂工人扇凉的扇子,周总理戴着草帽视察的照片……珍藏在江门市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内的老物件、老照片,充分体现了周总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亲民爱民之风。

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新会人民会堂作报告时,新会群众纷纷涌进会堂,都想一睹周总理风采。大会工作人员为了安全,把会堂的门关上了。周总理看到了,笑着对时任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随后,礼堂的门重新打开,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

在周郡农业合作社视察时,群众纷纷涌来,都想见见周总理,这令警卫人员很为难。可周总理却高兴地说:“不要紧,我们相信群众,让大家进来吧!”周总理与社员们谈笑风生,气氛十分热烈。

纪念馆广场上,手持蒲扇、身穿短袖、身旁放着一顶草帽的周恩来铜像巍然屹立。他仿佛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笑着说:“别把我同群众隔开来啊!”

“和各族人民心连心”

云南省景洪市曼听公园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铜像,与别处的周总理塑像不同——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面带微笑,直立的上身微微前倾,一手拿着银钵、一手拿着橄榄枝,为人们洒水祝福。

1961年4月13日-15日,周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努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划定中缅边界,关注当地橡胶发展,与当地群众一起欢度泼水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时周总理刚动过一次手术,医生不让他参加过多的活动,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还是和陈毅副总理一道,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到云南。按照访问日程,缅甸贵宾要去西双版纳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周总理穿着一套傣族服装与吴努总理加入欢腾的人群,向傣族男女老幼连连泼水,以示祝福。警卫人员怕周总理着凉,要用伞遮挡泼来的水,周恩来总理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乎乎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和各族人民心连心啊!”

据了解,每逢周总理诞辰纪念日及泼水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西双版纳州各单位、学校和社会各界都会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到周恩来总理纪念铜像前献花,寄托各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怀念,缅怀和学习他的崇高精神。

“等你们把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在延安。在枣园革命旧址参观的人们,纷纷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五大书记铜像前留影。

1973年6月9日,一架飞机在延安机场降落。舱门打开,周总理走下飞机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这一次,周总理在延安待了22个小时。这次“回家”既让周总理高兴,又让周总理悲伤。让他高兴的是,回到生活与战斗过的地方,与之前熟悉的乡亲再次相聚;让他悲伤的是,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延安的人民群众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面对延安地委特意准备的午餐,周恩来只吃了一碗小米饭。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土金璋回忆,周总理说:“延安的人民吃不饱饭,我咋能在延安吃你们的好饭?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没饭吃。”周总理流下了眼泪。离开延安前,他鼓励延安人民“等你们把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为了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

81岁的老党员杨秉利,一直珍藏着周总理与他握手的老照片。

“山东滨县杨集公社杨柳雪大队……请杨秉利同志上来。”杨秉利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总理在1970年2月13日接见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全体人员时那亲切的话语。

周总理深切关怀群众生活,指出“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在周总理的鼓舞下,杨柳雪村群众将万丈热情投入农业生产中,连续7年棉粮双高产。杨柳雪成为典型,时任杨柳雪村革委会主任的杨秉利等作为代表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

在听到杨柳雪村棉粮高产时,周总理开怀大笑,对山东领导说:“杨柳雪这个典型抓对了,不要因为这个队小就轻视了,这是棉区的一面旗帜。”第二天,《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杨柳雪的经验做法。

197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上,杨秉利再次受到周总理接见。1971年3月,周总理第三次接见他。周总理始终将杨柳雪放在心上,多次在会议上问及杨柳雪的情况,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杨柳雪村的农业生产情况。1970年冬,周总理还特意送了一辆拖拉机给杨柳雪大队。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为了缅怀总理,杨柳雪村民自发筹资修建了怀周祠。这是全国唯一一处群众自发筹资建设、以缅怀周恩来总理为主题的纪念馆。如今,这里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阵地、廉政教育的基地、淬炼党员干部的集中地、青少年红色研学的实践地。

按照周总理的遗愿,他的最后一把骨灰就撒在杨柳雪以南的黄河上空。2017年,滨州黄河岸边立起周总理骨灰撒放地纪念碑,建成滨州周恩来纪念园。滨州周恩来纪念园副主任高嵩告诉记者,周恩来总理12岁离家,从读书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都未能再回家乡。周总理的骨灰撒进黄河这条“母亲河”,也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怀念。

(来源:淮安日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