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洪泽分局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压实责任、创新举措、精细管护、强化宣传等“硬手腕”,持续守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面积连续5年净增加,为区域粮食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党政同责,把牢耕地保护“方向盘”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一深刻嘱托在洪泽区转化为实际行动。该局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将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纳入“一张图”管理,建立常态化一线巡查、现场督导制度。
无人机巡航、遥感监测……“人防+技防”立体监管网络,让耕地保护责任从“纸面”落到“地面”。在此基础上,该局对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最新要求,从业务科室到各中心所,联合各镇街、村、组,层层推进责任落实,顺利通过2024年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
创新突破,激活耕地保护“新动能”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该局以学促干强根基、多措并举守红线,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耕地保护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以法为纲,以学促保。自然资源大讲堂、ArcGIS软件实操、国土调查云现场教学等专题培训,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融入管理实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主动思考,创新探索。为落实“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该局2024年率先从高标准农田项目中挖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盘活区级自用指标200余亩,既唤醒“沉睡”的存量资源,又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创下全省“首例”。
党建联建,量质并重。三年来,该局以党建为纽带,联合农业农村局、镇街、村、组等完成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增减挂钩项目指标1827亩,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耕地质量评定3277亩,备案设施农业用地44个,完成耕地占补平衡相关资金审计和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2584亩,国土空间全域整治验收334亩,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
精细管护,织密耕地保护“防护网”
“食为政首,地为根基”,该局坚持以耕地占补平衡为脉络,深挖资源潜力,筑牢管护防线。
摸清“家底”,精准施策。通过内业分析、外业踏勘,对洪泽区范围内残次林地、闲置废弃用地以及坑塘水面等潜在新增耕地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分析梳理,盘活潜在耕地资源,实现寸土必“珍”。
分类推进,科学利用。掌握后备资源“图、数、地”情况,确保后备资源合法合规,实施项目不踩红线,分类推进、分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弹性空间”。
联动监管,筑牢底线。与农业农村、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及镇街、村、组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强化日常巡查,提高违法用地发现和整改效率,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让耕地“种得出、长得好、可持续”。
全民参与,凝聚耕地保护“向心力”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该局以多元宣传唤醒共识,让耕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精准宣讲全覆盖。结合“6·25”全国土地日、“耕地保护进万村”等活动,将《耕地保护知识100问》《知“耕”知“地”守红线》等宣传短片等送到田间地头,实现政策宣讲村村到。
田间课堂接地气。组织党员宣讲小分队带着卫星遥感图进村入户,用身边事例、“土办法”,讲清“实在理”,让群众懂政策、愿参与。
情感共鸣聚合力。挖掘“老农守田”“青年复耕”等身边故事,唤醒“土地是根”的集体记忆;利用微信公众号、户外大屏、短视频平台开展公益宣传,让“保护耕地就是保护饭碗”成为共识。
如今,洪泽湖畔的粮田沃土在精心守护下,正持续为区域粮食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底气与活力。
■记 者 吴海涛,通讯员 沈栋娟 严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