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淮安始终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从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着力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实现有效联动,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淮安通过稳就业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托起百姓的幸福生活。2024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
从马路边揽活日晒雨淋,到在劳务市场里找活舒适便捷,再到手机上选活足不出户……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建强服务支撑,建成覆盖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大力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让广大群众就业更有依靠。
近日,应届毕业生小王通过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成功入职淮安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对于工资待遇,小王很满意。“现在不仅线下招聘会很多,线上也会发布招聘信息,为我们找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小王说,市人社部门还联合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家门口”就业。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市人社部门大力推进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兑”,积极挖掘各条产业链带动就业潜力,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2024年,全市发放就业补贴2.67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11亿元,龙头项目及规上企业用工同比增长13.8%、占比41.3%。
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市人社部门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发力,切实兜牢就业底线。2024年,全市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93万人。
当前,就业形势正逐步由总量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为了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困局,我市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劳动者就业“硬实力”,同时加强供需匹配精准度,激活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池春水”。
在盱眙县一家知名的龙虾饭店,主厨刘华正对着手机进行直播,从氛围营造、吸睛讲解到节奏把控,他全程游刃有余,销量节节攀升……“是技能培训让我端牢了手中的‘饭碗’。”刘华说,自己原来在苏南的一家电子厂工作,收入不高还不稳定。回到老家后,他参加了由当地人社部门举办的“龙虾烹制+直播带货”培训班,不仅掌握了龙虾烹饪方法,还学到了直播技术,获得了不菲收入。
随着城乡劳动者“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用人单位“订单”的技能培训机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我市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9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4万人次,培育数字技能人才7720人次、高技能人才9670人次。
为了帮助求职者更精准地匹配职业,我市坚持外地引才、本地留才双向发力,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2024年,全市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达24.88%,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多年来,劳动就业制度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导向转变,人们的择业标准、就业观念以及从业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追求“铁饭碗”到自己“造”饭碗,让就业有了更多可能。
“95后”郭先生大学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因为就职的设计公司业务量减少,郭先生索性辞职。由于平时爱好短视频拍摄,作品也颇受市场欢迎,他就尝试接一些宣传片制作业务。随着业务量增加,郭先生成立了工作室,目前团队成员5人,营收可观。“虽然创业比较辛苦,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种幸福。”郭先生说。
创业是就业之源。市人社部门出台激励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场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推动创业带动就业。2024年,发放8.75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1.27万人成功创业。
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快递、外卖、网约车服务、家庭服务和网络营销服务等现代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为新生代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的同时,也在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运河水奔腾不息,从历史而来,向未来而去。可以预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广大淮安人民必将迎来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记 者 杨丹丹 通讯员 许 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