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淮安工业园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会议召开,标志着该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五新”工程正式实施,持续释放加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强烈信号。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近年来,淮安工业园区聚焦创新这一关键词,坚持政策引领、龙头带动、人才赋能协同前行,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标志性地区。
安道麦安邦5G产线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江苏麒祥申报的“微反应技术连续法制备高品质生物基橡胶新材料”入选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实联化工、纳沛斯等14家企业获批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去年以来,淮安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好消息频传。
政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2023年,淮安工业园区聚焦科技创新,高质量完成2023年度化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出台《淮安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助推打造新质生产力标志性地区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全面支持“一企一博一团队四中心”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淮安工业园区进一步谋划主导产业升级焕新、重大项目引领追新、科技人才集聚引新、科创平台赋能创新、服务生态优化更新“五新”工程,计划到2027年,全面完成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企一博一团队、两站两新四中心”的科创发展格局,力争实现新招引科技型项目100个以上、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新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100名以上、新建成科创平台100个以上、新增量战新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五个100”突破。
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孵化器。为加快园区中试基地建设步伐,该园区先后赴盘锦辽滨沿海经开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地参观调研、取经寻宝。目前,中试基地项目正加快推进,即将启动建设。
去年9月,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公布,我市共7家企业上榜,其中3家位于淮安工业园区。
如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已成为该园区内众多企业的共识。江苏麒祥就是其中的代表。
“抗湿滑树脂的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提升轮胎抓地力、节能、耐磨方面可媲美国外同类产品。”江苏麒祥研发副总监高峰说。多年来,江苏麒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4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2件,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江苏省瞪羚企业等。
这样的案例在园区不胜枚举。该园区专门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仅2024年,该园区培育富强新材料、润安制药等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级5G工厂1家、国家级“两化融合”AA贯标体系认证企业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个、省五星级上云企业6家。
截至目前,淮安工业园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占规上企业总数比重为34.5%;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占全市比重为21%……数字彰显了淮安工业园区的认知逻辑:科技创新是园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引擎”。
2月27日,淮安工业园区新一年的“揽才之旅”在南开大学拉开序幕,现场招聘高层次人才,实地推动南开大学淮安研究院、人才联合培养等多项合作,加速推动“一企一博一团队”建设。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该园区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去年,该园区启动实施“百企百校”工程,助推企业与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一系列“产学研”合同,推动多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出台园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奖补政策,采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补贴“政策大礼包”,助力各类专业人才加速向园区企业集聚;强化人才服务提升工程,用心用情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让人才心无旁骛干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
目前,淮安工业园区规上重点企业及新引进的重点项目中,已有20多家企业拥有全职博士,5家企业拥有博士人才领军研发团队。此外,该园区加强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引进工作,全面核实“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和拔尖英才在岗、培养情况,推动常州大学等高校与园区6家企业达成科技副总聘用协议,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记 者 孔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