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特大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充分彰显了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市资规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处副处长徐辉说,自己将以获评2022年度全市重特大项目服务标兵为新起点,立足本职工作,扎实做好用地保障服务工作,为淮安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挖掘存量资源,用地保障有力度。为让低效闲置资源“醒过来”“跑起来”,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徐辉所在处室相继牵头起草或参与起草《淮安市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实施方案(试行)》《淮安市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管理办法》《淮安市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系统谋划低效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工作,并围绕保障重特大项目创新提出每个县区储备不少于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等措施,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2022年,全市共盘活存量用地约3.08万亩,编制形成1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使用方案,为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中天精品钢帘线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提供土地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实现“低效地”向“高产田”的转变。
优化工作流程,土地供应提速度。土地供应是保障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为服务项目加快落地投产、赢得市场先机,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配套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委托淮安经开区管委会和淮安区政府行使工业用地供应管理权限的通知(试行)》等文件,有力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用地。”徐辉说。2022年,全市采用“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出让模式供应工业用地40宗、面积4480.88亩,约占全市工业用地供应总量的24.57%,为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打下扎实基础。其中,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及零部件项目,从提出土地挂牌申请到完成出让仅34天,跑出了土地供应“加速度”。
创新工作思路,助企纾困有温度。作为全生命周期参与项目服务保障的部门,市资规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处积极营造“四最”营商环境。“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等问题,为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我们持续深化产业用地配置方式改革,先后以‘弹性出让’‘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11宗,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徐辉表示,为全力支持和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该处室围绕消除疫情对合同履约影响、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