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司令部’,它健康与否不仅决定着我们能否清晰思考、记住美好瞬间,更直接关联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佟强这样强调脑健康的重要性。如今,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如何科学护脑成为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
“脑健康并非老年人的专属,从青少年到中老年,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脑健康维护重点。”佟强指出,各年龄段人群因大脑发育程度与使用需求不同,护脑策略也应有所差异。
青少年时期,大脑快速发育且功能不断完善,但高强度学业压力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给脑健康带来挑战。佟强提醒,青少年每天需保证8—10小时睡眠,这对大脑整理记忆、修复神经细胞至关重要。同时,要注重均衡营养,像鸡蛋、深海鱼、坚果和新鲜蔬果等富含蛋白质、DHA、维生素的食物,能为大脑发育提供充足能量。
中年人群脑健康重点在于运动与心理平衡。他们常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且缺乏运动,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如果得不到良好控制,可能引发脑卒中。佟强强调,中年人还需要做好心理调适,预防焦虑症和抑郁症。因此,应坚持运动,每周进行3—5次快走、慢跑或游泳等有氧运动。
老年人群脑健康核心在于预防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是常见老年脑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有迹可循,若家中老人出现记不住近期事、出门迷路等情况,家人要警惕,这可能是疾病早期信号。”佟强称,预防老年认知障碍,关键是让大脑动起来,鼓励老人多参与社交活动,坚持学习新知识,以延缓大脑功能衰退。
谈及常见脑疾病误区,佟强特别澄清:“很多人认为脑卒中突然发生且无法预防,这是错误的。”他解释,脑卒中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控制好基础病、保持健康体重,可大幅降低发病风险。此外,“睡眠障碍是小问题,忍忍就好”的想法不可取,长期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会损害大脑神经细胞,增加认知障碍、抑郁症发病概率,需及时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或医学干预改善。
佟强认为,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积极社交与持续学习,是守护脑健康的“黄金法则”。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同时,遵循“清淡、多样”原则,少吃高油、高糖、高盐食物,避免热量超标。
作息规律是脑健康基础保障。“大脑在夜间深度睡眠时自我修复,清除代谢废物、巩固记忆,长期熬夜会致大脑无法完成修复,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佟强提醒,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8小时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适度运动能“激活大脑”,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可改善情绪、提升大脑兴奋度,还能促进大脑海马体神经细胞再生。佟强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老人可选择太极拳、散步,年轻人可选择跑步、瑜伽,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积极社交和持续学习为大脑“充电”。“长期独处使大脑缺乏刺激,易致认知能力下降;与人交流、学习新知识能让大脑保持活跃状态,增强神经细胞连接。”佟强表示。
随着公众对脑健康愈发重视,市场上涌现大量健脑产品,如益智玩具、健脑保健品、认知训练App、可穿戴睡眠监测设备等。面对众多产品,消费者如何选择?佟强给出专业建议。
对于益智玩具和认知训练App,佟强表示:“这类产品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拼图、数独等益智玩具可锻炼逻辑思维,认知训练App能通过小游戏提升注意力、记忆力。但它们不能替代日常认知刺激与社交活动,更无法治疗脑疾病。”选择时要关注科学性,根据年龄段选择合适产品,如给儿童选注重创造力培养的玩具,给老人选难度适中、锻炼记忆力的App内容。
关于健脑保健品,佟强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有脑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无需额外服用保健品;若想服用,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避免过量服用。
对于穿戴睡眠监测设备,佟强认为,这类设备可帮助人们了解睡眠情况,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状况等,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过度关注这个数据,反而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压力。他说:“若长期存在失眠、打鼾严重等睡眠问题,应到医院进行专业睡眠监测,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不能仅依赖设备数据自行调整。”
“无论是益智玩具、保健品,还是监测设备,都只是辅助手段,科学护脑核心是健康生活方式。”佟强总结,脑健康需长期坚持维护。
■记者 何剑峰 通讯员 王树文;来源:淮海晚报
上一篇:“老掉牙”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