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正是传统养生观念中“秋季进补”的好时候。然而,“老年人秋季该补还是该控”“进补会不会导致发胖”“偏瘦老人能否借秋季补出健康体重”等问题,却让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属陷入困惑。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丁宗励指出:“无论是补还是控,增加肌肉才是最为关键的,肌肉对于人体而言,犹如‘第二心脏’”。
很多人秉持“千金难买老来瘦” 的观点,认为老年人瘦一点更健康,不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但丁宗励明确表示,从临床角度看,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甚至可能误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老年人的“瘦”需分情况而论。若是因肌肉量充足、体脂率合理的“健康瘦”,对身体有益。然而,现实中众多老年人的“瘦”属于“肌少性消瘦”,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逐渐流失,体脂率却悄然升高。这种“瘦”并非健康表现,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
丁宗励提到,临床中不少“老来瘦”的老年人,看似体重轻,却常出现乏力、走路不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简单活动一下便气喘吁吁,这实则是肌少症在作怪。相比单纯的“瘦”,微胖才是老年人的最佳健康状态。判断“微胖”可依据国际通用的BMI(身体质量指数),60岁以上老年人,BMI建议维持在20.0—26.9kg/m2之间。低于20.0kg/m2属于体重偏低,可能存在肌少性消瘦风险;高于26.9kg/m2则超重,会增加关节负担与慢性病风险。处于此区间的老年人,体脂率通常合理,若肌肉量充足,既能更好抵御疾病,又能减少跌倒、骨折等意外风险。
对于“老来胖”的老年人,丁宗励提醒,不能盲目“怕胖拒补”。很多老年人因担心发胖,秋季不敢进补,甚至刻意节食,致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加速肌肉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发胖关键在于“怎么补”,科学进补,控制总热量,维持BMI在健康区间,同时补充足够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不仅不会发胖,还能维持肌肉量,改善身体状态。
丁宗励强调,肌少症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健康杀手”。肌少症是因年龄增长、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早期症状不明显,却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
很多老年人认为“老了就该没力气”“老了体重下降是正常的”,实则这些可能是肌少症的早期信号。例如,有些老年人感觉自己“老得快”,出现记忆力下降、精力不如从前、走路速度变慢,或者血糖、血压控制不稳定等问题,根源或许就是肌少症。
丁宗励用“肌肉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来解释肌少症的影响。肌肉不仅维持身体运动功能,还参与糖、脂肪代谢。肌肉细胞可储存葡萄糖,调节血糖;肌肉量充足时,基础代谢率更稳定,能更好控制体重和血脂。一旦肌肉量流失,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不仅易导致血糖、血压波动,还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风险。丁宗励表示,相关研究发现肌少症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比肌肉量正常的老年人高出30%以上,因此,充足的肌肉量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石”与对抗衰老的“武器”。
对老年人来说,预防肌少症,运动比“进补”更重要,通过运动刺激肌肉,可减少肌肉流失,甚至增加肌肉量,避免体重跌破健康下限。丁宗励指出,老年人秋季运动应以抗阻运动(力量训练)为主,结合适量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60分钟。
适合老年人的抗阻运动包括:弹力带训练,用弹力带进行上肢举高、下拉,下肢屈伸等动作。自重训练,如靠墙静蹲、坐姿抬腿、站立提踵等,无需借助器械。轻重量器械训练,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哑铃、杠铃等轻重量器械训练。
此外,对于偏瘦老年人,若是“肌少性消瘦”,秋季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如每天多喝一杯牛奶、多吃一个鸡蛋,或在两餐间加一份坚果、酸奶等,补充营养,增加肌肉量。但要注意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物,避免增加身体负担。
对于偏胖老年人,秋季进补要严格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油、高脂食物,但不能刻意节食导致肌肉流失。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 “低热量、高营养”饮食计划,如用粗粮代替部分精米白面,多吃蔬菜、瘦肉、豆制品等,同时配合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和轻度抗阻运动,防止因减重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
丁宗励呼吁,老年人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好时机,关键在于科学,无论是进补还是体重管理,都要结合自身BMI情况,避免盲目跟风。老年人及其家属可通过简单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BMI,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及时发现肌少症或体重超标问题。
丁宗励还给出了简单的判断肌少症风险的方法:用双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圈,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围起来有空隙,那么肌少症的风险就高,需要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借助专业医疗仪器,进行综合性检测。
■记者 何剑峰,通讯员 王宇;来源:淮海晚报
上一篇:小心“阳气” 正偷偷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