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晚报讯:入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加之空气干燥,流感、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更易患病。为帮助市民科学防治,日前,记者采访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熊亚琼,解读秋季呼吸道疾病防治要点。
秋季呼吸道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等。熊亚琼介绍,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流行性感冒则因流感病毒导致,传染性强、症状更重,且秋季是其活跃并逐渐高发的时期;秋天的湿度容易滋生尘螨,会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与哮喘,表现为打喷嚏、流清涕、咳嗽喘息;此外,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炎也较为常见,前者多由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引发,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后者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导致,温差大时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病。
“准确识别危险症状,是避免病情延误的关键。”熊亚琼着重强调了两类需警惕的情况:一是需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症状,如呼吸困难,表现为“喘不上气”、说话不成句、静息时呼吸急促等,可能提示肺炎、急性哮喘发作等;持续高热超39.5℃,或服药后体温反复升高,若伴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更需紧急处理;还有胸痛胸闷加重、口唇面色指甲发紫、精神意识改变、无法进食饮水致脱水等,均需立刻前往急诊接受救治。二是需在24—48小时内就医的情况,像咳嗽持续超3周、从干咳转为咳痰或痰中带血,发热反复超3—4天,感冒症状超10天无改善,以及老年人、婴幼儿等高危人群出现呼吸道症状,都应及时就诊。
家庭用药误区也是市民关心的重点。熊亚琼指出,退烧药并非一发烧就用,建议体温超38.5℃或因发烧不适时再服用,且不能多种混用或重复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药,需严格遵守用药间隔与每日剂量上限的规定;止咳药需区分干咳与湿咳,干咳可选用镇咳药,湿咳应优先用祛痰药,服用祛痰药后需大量饮水以助痰液排出,同时要关注药品成分与禁忌,如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止咳糖浆。
市民在公共场所如何做好防护?熊亚琼给出建议:市民需规范佩戴口罩,在地铁、电梯等密闭拥挤空间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口罩;保持手部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面部,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或消毒;尽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场所管理者则要做好通风,办公室每天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5—30分钟以上,需对地铁和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点,用含氯消毒剂或75%医用酒精精准擦拭消毒,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记 者 吴海涛;来源:淮海晚报
上一篇:野生蘑菇“鲜”中有“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