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开启,至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这段时间不仅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儿童脾胃最易受伤的时候。其间,若发现孩子食欲下降、容易疲倦,或者出现腹泻等消化问题,别担心,中医有妙招。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为您奉上一份三伏天儿童健康指南,让孩子安然度夏。
三要
要清补结合:在清热解暑的同时,不忘健脾温阳。推荐当季蔬果搭配山药、薏米、扁豆等健脾食材。
要水分充足:孩子活泼好动,水分流失快。补水应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喝太多稀释胃液。外出随身带水壶,喝粥、喝汤也是很好的补水方式。
要清淡易消化:用高蛋白食物做花色粥,如绿豆粥、水果粥,既营养又开胃。推荐茯苓山药粥:茯苓10g、干山药15g、粳米30g同煮,健脾养胃,适合2岁以上儿童。
三不要
不要贪凉饮冷:冰淇淋、冰西瓜等寒凉食物损伤脾胃阳气,影响三伏贴等治疗效果,甚至会引发腹痛腹泻。
不要只吃水果餐:单一水果饮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不仅糖分高,还易导致肥胖和龋齿。
不要高盐高油:摄入薯片、咸肉等加工食品,会加重肾脏负担;油炸食品难消化,易引发肠胃炎症。
第一谷:薏米,利肠胃、消水肿,煮粥最佳。
第一菜:黄瓜,高钾低钠,生津止渴(注意带苦味的黄瓜有毒,勿食)。
第一汤:绿豆汤,清暑开胃,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
第一菌:木耳,凉血排毒,增进食欲。
第一肉:鸭肉,补充优质蛋白。
三伏天湿邪当令,小儿“脾常不足”,腹泻发生率显著增高。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推荐不同食疗方:
伤食泻(腹胀、大便酸臭)
炒米粥:粳米50g干炒至香,加水煮粥。
麦芽山楂饮:炒麦芽、炒山楂各10g,陈皮5g,红糖适量煎服。
风寒泻(大便清稀多泡沫)
姜茶饮:生姜10g、绿茶3g、红糖煮沸饮用。
加味防风粥:防风5g、藿香5g、葱白2茎煮汁,加粳米50g煮粥。
脾虚泻(久泻不愈、食欲不振)
山药蛋黄粥:山药捣碎煮10分钟,加蛋黄再煮3分钟。
芡实莲子扁豆粥:各取6—10g,与粳米煮粥。
腹泻护理要点: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奶粉喂养的宝宝可暂时稀释奶粉或改用腹泻专用奶粉喂养。
防脱水是关键,喝加盐米汤水(500ml米汤+1.75g食盐)或口服补液盐。
出现囟门凹陷、尿少、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立即就医。
三伏调理黄金期
三伏是“冬病夏治”最佳时机,体质虚寒、易感冒、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可抓住时机进行三伏贴、小儿推拿等调理,能增强抵抗力。
饮食与调理相配合
刚贴完三伏贴或做过艾灸的孩子,忌食生冷,否则会使寒气凝滞体内,影响疗效,还易引发腹泻。
起居有常
空调温度保持在26—28℃,避免直吹,注意腹部保暖。
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去户外活动,避免烈日暴晒。
保证充足睡眠,坚持午休1小时左右。
三伏天养生,重在平衡,即清热不忘护阳,祛湿兼顾健脾。一碗温热的茯苓山药粥,一杯温和的橘皮茶(橘皮10g+冰糖,开水冲泡),都是孩子度夏的养生佳品。
中医智慧融入日常饮食,让孩子在炎炎夏日也能吃得香、长得壮。如有特殊健康问题,可到市一院中医科门诊咨询调理方案。
(作者:马千里;来源:淮海晚报)
上一篇:无糖食品:甜蜜背后有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