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借梯登高,让“政策东风”变“发展红利”——淮安村集体增收路径调查⑥

借梯登高,让“政策东风”变“发展红利”——淮安村集体增收路径调查⑥

发布时间: 2025-11-17 10:14  关注度:38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采访组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淮安一些村庄紧盯政策导向,巧借空间治理的“规划尺”、扶贫项目的“资金池”、生态建设的“绿色账”,为集体增收带来“真金白银”,让“政策东风”吹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从来都不是停留在“纸上条文”的空中楼阁,而是乡村振兴的“登高扶梯”。

采访组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淮安一些村庄紧盯政策导向,巧借空间治理的“规划尺”、扶贫项目的“资金池”、生态建设的“绿色账”,为集体增收带来“真金白银”,让“政策东风”吹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空间治理挖潜力

“以前觉得这些零碎地块是食之无味的鸡肋,没想到整理后成了‘聚宝盆’!”日前,金湖县涂沟村党总支书记顾叶发指着村东头的连片耕地,算起增收账。2024年,村里抓住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契机,将早年征地后剩余的40亩“补丁地”——其中最大的地块不足3亩,最小的仅几分,整合成连片田地,发包给种粮大户,一年便收获了数万元租金。不仅如此,村里还把17亩路边闲置地垫平硬化,计划建员工宿舍租给邻近的镇工业园区,未来这将为村里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

同样靠空间治理“捡漏”的,还有金湖县牌楼村。紧邻金湖经济开发区,牌楼村大半土地在早年间被用于置换社保,剩余的3000亩土地皆在村民手中,这使得村里一度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于是,村干部们盯上了金湖经济开发区的“边角料”地块——这些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因不符合大型项目建设标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村干部们主动与园区协商,提出“柔性代管”方案:由村里负责清理平整、看管维护这些地块,园区若需用地可随时收回,村里所种庄稼可获相应补偿。就靠这一创新举措,100多亩原本闲置的“边角料”地块成功种上了水稻、小麦。2024年,这些地块为村里带来7.5万元的增收,周边环境也因治理而变得整洁有序。

淮阴区创业村则在公共空间治理中“挤”出了可观收益。该村耕地资源丰富,早年间不少地块处于闲置或被侵占状态。2023年,借着公共空间治理的东风,村里成功收回了被占土地,并顺势进行连片整治与配套提升。这些地块虽零散,却能发包给农户种粮、搞养殖,一年下来,溢出土地租金为村集体带来收益近13万元。“咱不仅‘清’出了空间,更‘用’出了效益,现在村里土地流转率达93%,比周边村高出一大截。”该村党总支书记周兴举算得细。

扶贫项目促长效

淮阴区三坝村巧用扶贫资金,利用闲置屋顶开发光伏发电项目,电力优先供应村办企业,以较市场低0.25元/度的价格出售,既帮企业降了成本,还为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与此同时,村里的另一扶贫项目——淮安新源嘉包装有限公司,2017年靠旧设备起步,如今已升级为半自动生产线,2024年给村里上交近50万元,成了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

徐溜镇创业村的扶贫项目,则精准对接了村民的急难愁盼。2018年,利用区扶贫项目资金,村里建了两个烘干房,帮村民解了粮食晾晒难题,同时对外经营创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逾7万元。2022年,省“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扶贫项目落地,村里又建起戴梨光伏发电站,年均带来收益逾10万元。

淮阴区大福村则把彩票公益金用出了“乘法效应”。2021年,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该村在400亩西瓜地上建起钢架大棚,薄膜由种植户自筹,村集体以设施入股。设施化生产当年就让西瓜亩产提高了三成,土地发包收益也比往年多了10万元。高峰时,大棚能带动100名村民务工,日薪70元,不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趁热打铁,大福村将西瓜大棚打造成高效农业示范田,吸引浙江客商前来合作,让彩票公益金“滚”出了增收的“大雪球”。

生态项目创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项目找对了路子就能“点绿成金”。

在退圩还湖中,盱眙县三官村收回生态红线内的坑塘,在向相关部门咨询后,建成垂钓中心,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一年下来,能带来不下50万元收益!”站在整治一新的钓场边,村党总支副书记秦必健难掩兴奋。不仅如此,村里还“借”水利部门的生态修复项目,把晒粮场改成停车场、巡查步道改成观光步道,一分钱没花,建起了“百里画廊”景观带。秦必健介绍,村里已在今年国庆前打通了旅游动线,预计可实现年引流超过10万人次。

在退圩还湖工程推进工作中,洪泽区新淮村通过生态转型找到了新出路。作为渔村,新淮村曾以养殖为主,退圩还湖后,不少塘口被收回。该村以此为契机,与淮安市绿之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湖区打造水生蔬菜生态种植基地,还搞起了深加工——把菱角、野芹菜做成包子,创造了市场“新卖点”。

盱眙县沿河村则把淮河的“行洪区”变成了发展“好资源”。该村地处淮河之滨,早年受行洪影响,产业发展受限。近年来,村里顺应淮河生态治理大势,把3000亩滩涂地改成了蔬菜种植基地,还依托淮河风光与蔬菜产业,开发采摘体验项目。如今,该村蔬菜年总产量约4万吨,滩涂地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淮安这些村不把政策红利当作“天上掉的馅饼”,而是顺着梯子摘果子,吃透政策,用活资源,聚齐民心,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记 者 唐筱葳 王 舒 吴海涛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