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结合“研发管理强基、高企培育焕新、科技招商跃升、成果转化提质、科技金融赋能”五大攻坚行动,组建五支“红链先锋”攻坚分队,通过“政策直达、招商强链、精准助企、金融纾困”四维发力,为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红链“快手”送政策,红利直达惠企赋能。为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经营主体,市科技局组建红链“快手”政策宣讲队,通过线上公众号专题解读、线下分层分类培训等形式,开展科技政策宣讲20余场,让企业懂政策、会申报、得实惠。建立沟通协同机制,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奖补等政策落地无梗阻。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效能,推行科技政策“免申即享”,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累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30余项。深化实施高企培育“五项机制”,兑现市级高企奖补3091.8万元。推动183家企业完成研发准备金备案,投入资金达59.33亿元。通过“一企一策”引导企业规范研发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个,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速保持在15%以上。
红链“专员”抓招商,强链壮企汇聚动能。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与“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需求,倡导人人都是招商员理念,构建以“党员+党建”为纽带的招商新格局,激励党员干部争当科技招商“排头兵”。积极推动建立“市县联动、政企协同”招商体系,先后赴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开展精准招商,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靶向对接。结合“千企百校”行动,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成功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15家,推动建立校企联盟1461家,为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宁淮科创走廊建设,创新“研发在宁、生产在淮”合作模式,今年上半年新签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科技型工业项目222项,推动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等高能级载体实质化运行。推行“党员服务专员”制度,为落地项目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要素协调等全周期服务,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红链“顾问”助企行,精细服务纾困解难。深化“党建助企建”服务行动,将“五大攻坚”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组建党员攻坚先锋队,下沉一线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中,党员攻坚先锋队全程跟踪服务南京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保障100余名科研人员顺利进驻、近1亿元实验设备到位投用;助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7个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搭建技术攻关平台。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开展“红链顾问团”科技服务分团进链入企活动,深入江苏视科新材料、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等多家企业,通过政策推送、座谈问需、听取意见等方式,现场解答企业在创新平台申报、产学研合作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疑问。同步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回访,广泛征集企业对“党建联建促科创”的意见建议,形成“企业提需求、部门解难题、回访促提升”的闭环服务机制。
红链“联盟”架桥梁,科技金融助企前行。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痛点,积极与金融系统联合建立党建共建“联盟”和“科技金融生态圈”,依托党建联动机制,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创企业。联合邮储银行淮安市分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创新推出“创新积分贷”产品,将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融资信用;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扩大“淮科贷”投放规模,启动组建科创基金,开展“淮科保”业务,构建“投贷保”联动服务体系。联合中国人保举办科技保险产品专题推介会,协同江苏银行、中国银行等开展企业融资需求征集活动,组织政银企对接会12场,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桥梁。今年以来,已为全市599家企业发放“淮科贷”783笔,授信额度达41.72亿元,授信金额同比增幅达35%;“苏科贷”放款105笔,共计4.59亿元,企业融资成本平均下降15%。同时,为69家企业兑现科技贷款贴息贴保市财政补助资金285万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红链“专班”聚英才,筑巢引凤强链固企。组建“人才服务专班”和专项服务小组,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需求,为国邮智配、中微精瓷新材料等重点项目人才提供政策解读、安家保障、子女入学“一对一”定制服务,同步协助解决用地审批、规划设计等项目推进难题。精准实施“淮上英才计划”,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00余名;建立人才项目申报储备库,动态匹配供需,优化外专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依托“三团一员”(科技服务团、专家智囊团、产业联盟团、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组织行业领域专家深入企业收集需求,通过技术合同登记与技术转移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成果转化。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5亿元,联动科研机构搭建协作平台助力领军人才突破关键技术,让人才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价值。
市科技局将持续放大“创心淮”党建品牌效应,深化“党建+科技”模式,让党员干部当好企业创新的“服务员”、科技招商的“排头兵”,以红色党建推动科技服务升级,为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通讯员 王伟东 汤 翔,记 者 左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