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课不是‘坐科学’,是‘做科学’。”这句朴实的话,折射出王家友深耕小学科学教育的初心。王家友现任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山阳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他以“儿童的科学”为教学主张,在科学学科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
让科学在指尖生长
王家友始终坚持儿童立场,他的课堂从不是课本的复制版本,而是不断释放实践育人活力的样本。
他带领学生养蚕,让孩子们在观察日记里写下“生命的魔法”;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记录月相变化,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月亮的旅程”;和同事策划科技节,让纸飞机比赛、鸡蛋撞地球等活动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在“摆的秘密”课堂上,学生们亲手调整摆长、记录数据,发现振动的规律;在“毛细现象”课堂上,大家用不同材质的纸条探索水的毛细现象的奥秘,笑声与惊叹声交织。
这种“学、做、思”并重的课堂,让王家友收获了亮眼的成绩:多次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课评比一、二等奖,“摆的秘密”课获评“部级优课”,与青年教师合作的“水的沸腾”课入选“部级实验教学精品课例”,“毛细现象”课拿下省小学科学优课评比一等奖。他常说:“科学不是记公式,是让孩子相信‘好奇能开花’。”
以课题照亮成长路
王家友深耕教研一线,他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概念统摄下小学生科学概念发展路径的实践研究》,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系统探索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逻辑。他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多篇教学设计和研究心得在省级报刊发表,把课堂的“小发现”变成了可复制的“大经验”。
作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小学科学教育学会理事,王家友始终站在学科前沿,认真开展每一次研究。“科学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是让每个孩子拥有科学的眼睛。”王家友说。
让微光连成星河
“一个人的努力是萤火,一群人的努力才能汇聚出星河。”王家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未停下带领青年教师前进的脚步。
他主持江苏省第五届小学科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第三批网络名师工作室,建强我市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培养出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优秀骨干教师;省第五届小学科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中,1人获评“533英才工程”培养对象学术技术拔尖人才,1人获评市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江苏省乡村义务教育领军教师培养百人计划。每年,他指导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20余节,从教案设计到课堂调控,手把手倾囊相授。
此外,他还受邀任淮阴师范学院教科院师范生的授课与实习指导老师,把一线经验融入师范教育。
“小科不小,勤耕不辍”是王家友的座右铭。在他看来,科学是公民素养的基石,是国家强盛的底气。20多年来,他用一堂堂动手实践课、一个个扎根儿童的研究、一次次毫无保留的引领证明了“只要心怀热爱与坚守,就能育出科学的参天大树”。
■记 者 吴海涛 通讯员 陈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