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淮安的田野与车间,一批手握“绿色技能”的劳动者,正撕下“农民工”“操作工”的旧标签,以“绿领”之名站到舞台中央。他们在破解环境难题的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纽带。
“每2亩地可产1吨秸秆,1吨最低245元,我们一天能给电厂送100吨。”盱眙县穆店镇秸秆经纪人周小林的手机里跳动的不仅是收储数据,更是绿色经济的脉搏。他所在的盱眙秸秆综合利用联合体,20人的团队加十几台机械,每日“消化”500吨秸秆,为2000亩田地减负。秸秆,这一昔日的“田间包袱”已成增收利器。
在江苏苏北废旧汽车家电拆解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李冲稳稳地握着等离子切割枪。“轻了拆不下来,重了毁部件。”多年经验练就的手感,让他在全国首届报废汽车拆解技能大赛中获奖。他所在的团队有20余名持证技工,已让1.1万余辆废车、1200余万台旧家电“重生”。
这些散布在淮安城乡的“绿领”,是全国绿色职业群体的缩影。统计显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构成“双碳”目标下的新型劳动力矩阵。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让“负资产”变为“正收益”。
“绿领”群体的壮大,从来不是孤立的生长。就像种子破土需要土壤,这些绿色新技能的扎根,离不开绿色产业的枝繁叶茂。
在淮安市华观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将建筑垃圾、工业废渣“吃”进去,“吐”出防火防潮的新型石膏板。“这个系统的粉尘回收率超98%。”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翔指着负压管道系统介绍,“经过处理的颗粒物将重新成为生产原料,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目前我们正在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扩大产能规模。”
江苏科环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样展现出新兴绿色产业的爆发力。在该公司高温实验室的1100℃熔炉旁,工程师正对钢管防腐涂层进行实时监测。“我们的产品使用寿命长达6年,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该公司技术负责人手持样品介绍。该公司的高频感应熔焊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每年可为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节省设备成本数十亿元。
从华观的“废料变建材”到科环的“技术降成本”,淮安绿色产业的进阶轨迹清晰可见:传统产业靠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身,新兴产业凭核心技术抢占赛道,而这两条路径的交点,正是对绿色新技能的迫切需求。
统计显示,目前,淮安累计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省级绿色工厂43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园区6家,为“绿领”提供了广阔舞台。
产业搭台,技术赋能,这种双向奔赴,让绿色经济有了实打实的支撑力。
绿色产业的拔节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政府的精准施策,恰如为这株幼苗量身定制的“生长方案”,让“绿领”有成长空间,让产业有发展后劲。
《淮安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点任务清单(2025—2027年)》里,藏着一套系统的“培育逻辑”: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目标70%,为秸秆发电等产业拓空间;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备案超600家,直接拉动“绿领”就业;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为华观等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政策的巧思正在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以科环新材料为例,其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不仅获得低息贷款,还和淮阴工学院签订协议,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接入高校资源联合攻关。
当“绿领”从陌生标签变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当“绿色技能”从边缘技艺变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淮安的实践印证:绿色转型,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靠千万双掌握新技能的手,在田野里、车间里、实验室里,一锤一焊、一测一调地编织出来的现实。
“绿领”,这个新标签,不仅定义新的职业,更标注新的方向。
■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