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抗日烽火到智造之光,八十载岁月流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安从工业荒原出发,穿越改革浪潮,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从低端小作坊到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史诗级跨越,用工业脊梁撑起一座城市的时代蝶变。
1949年的淮安工业账簿,写满了“一穷二白”的窘迫。全市仅有卷烟、纺织、酿酒等少数生活保障类作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淮安工业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艰难探索。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轻纺、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尽管仍是“农业大市”,但淮阴卷烟厂、清江拖拉机厂等骨干企业的崛起,为后来的工业起飞埋下伏笔。
进入21世纪,淮安紧扣“工业强市”战略,逐步摆脱对传统重工业的依赖。2009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工业贡献率达45%。这一时期,台资集聚成为特色,明基电通、富士康等企业落户,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GDP分别于2013年、2016年、2020年、2023年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连跨四个千亿台阶。高速发展中,工业成为当之无愧的“脊梁”。数据显示,2024年,淮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光伏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
数据或许抽象,现场更加直观。走进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在生产线上作业,十几米高的立体仓库实现全自动存取,58台下盘机器人精准管理2000余台拉丝设备,单条生产线28秒即可完成钢丝拉制、压线、缠线等全套工序。年产130万吨钢帘线的产能,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工业产值的百倍。2021年,该公司的落户创造了淮安单体制造业项目投资纪录。未来,这里将建成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
在天一超细金属粉末有限公司实验室,微米级羰基铁粉在显微镜下呈现完美球形——这种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材料,全球仅9家企业能工业化量产。作为淮安首个“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天一粉末的崛起印证着淮安工业的“质变”:从低端制造到“专精特新”,从产品代工到标准制定。该企业牵头制定的《微米级羰基铁粉》国家标准,让淮安在高端材料领域有了话语权。
龙头聚力,链上发力。近年来,我市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绘制产业图谱、企业图谱、产品图谱和研究机构图谱,摸清产业链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情况,推动链主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强。
对已经落户的龙头企业,淮安积极培育扶持,深入开展百亿企业、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围绕龙头企业、重特大项目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加强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配套协作,垂直整合、协同创新,增资扩产、稳产扩销。
值得一提的是,淮安滚动开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科技“金种子”企业培育,分行业、分类别遴选高成长性企业,实行梯队培育、重点扶持。深入摸排企业创新需求,帮助企业精准导入创新资源,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随着捷泰、巨石、阿特斯等一批龙头、链主企业落户淮安,如今,淮安工业经济的乘法效应日益凸显,大企业和“小巨人”互为生态,吸引了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家互通有无,形成正向微循环,协同发展、共同成长。
八十载风雨兼程,从运河漕运的帆影到智能制造的蓝光,淮安用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奇迹,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当古运河边的打铁声演进为智能车间的数据流,这座城市正以“7+3”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翼,在党的领导下振翅高飞。
■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