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孙应考:智取钦工炮楼 难忘抗大岁月

孙应考:智取钦工炮楼 难忘抗大岁月

发布时间: 2025-08-26 09:13  关注度:22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孙应考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至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三营八连任文书,先后参加了解放钦工、解放淮城的战斗;1945年10月跟随部队开赴东北;1957年回乡务农;1980年后先后担任淮安县工商局局长、淮安县政协副主席;1986年离休。

【老兵档案】

姓 名:孙应考

出生年月:1926年9月

现居住地: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镇西村

履历概况: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至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三营八连任文书,先后参加了解放钦工、解放淮城的战斗;1945年10月跟随部队开赴东北;1957年回乡务农;1980年后先后担任淮安县工商局局长、淮安县政协副主席;1986年离休。

【血染的记忆】

淮安区钦工镇镇西村,一座门楣上写有“半岛园”的居所,是孙应考老人的家。老人年近百岁,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对抗战岁月的记忆好似刻进了骨髓。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11岁的孙应考常听大人说“鬼子来了,就算死也不能当亡国奴”。后来,村里很多人参加了民兵自卫队,孙应考也加入了“少年抗日先锋队”。

1943年春,日寇在苏北“扫荡”,设据点、筑炮楼,派伪军把守,并屯兵淮安县城。“钦工有一座炮楼,乡亲们都叫它‘铁壳子’,敌人躲在里面不出来,易守难攻,我们便假装投降,靠近炮楼再寻找杀敌的机会。”孙应考回忆,那时候他年纪轻,被派去炮楼传递“投降”的消息,敌人收到消息后,便从炮楼里出来了,“我们的队伍瞅准时机一拥而上,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四处逃窜。”

这段智取钦工炮楼的往事,孙应考记忆犹新。老人说:“日本鬼子太坏,不做好事,烧杀抢掠什么都干,幸亏有共产党领导。共产党好,共产党是穷苦人的救星。”

“我是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段经历和我的老伴赵怀莉有关,我俩从小就结了‘娃娃亲’。”孙应考回忆,赵怀莉比他小一岁,194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了大赵村减租减息小组长。结婚后,在妻子的引导下,孙应考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并报考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

该校于1940年11月在盐城成立,由陈毅兼任校长。1941年7月,日军“扫荡”盐阜地区,学校撤离盐城。1942年1月,抗大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从原抗大五分校抽出部分干部和教员,到新四军三师创建新的抗大五分校。

“我上学的时候校长是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教育长是谢祥军,校部在阜宁县益林镇以北、板湖镇以南一个叫裴庄的地方。”孙应考回忆,当时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有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主要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当前的形势任务等,军事课有队列、射击、刺杀等,师长黄克诚多次授课,毕业证书也是黄克诚签发的。

从新的抗大五分校毕业后,孙应考被分配到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三营八连担任文书,先后参加了解放钦工、解放淮城的战斗。1945年10月,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全师35000名指战员开赴东北。

直到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孙应考调入沈阳工作。这时,赵怀莉得知他的消息后,不远千里来到沈阳,这对革命夫妻终于在东北团聚。

【深沉的嘱托】

活到老、学到老。孙应考老人虽然年纪近百,但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动态。“年轻人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当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老人目光深沉,嘱托殷殷。

【青春的誓言】

当城市的霓虹淹没了烽火岁月的硝烟,当年轻一代在和平年代里追逐梦想,那些曾用青春与热血镌刻民族记忆的老兵,正带着他们的故事逐渐远去。他们在生死关头选择民族大义,在硝烟散尽后,又把对和平的期盼刻进血脉,传给下一代。

孙应考和赵怀莉夫妻俩育有6个子女,大儿子出生于1952年10月25日,取名“孙抗美”。1954年,二儿子出生,抗美援朝战争也结束了,便取名“孙和平”。老人说:“我这辈子打够了仗,就想让他能在和平年代里长大,再也不用经历战火。”“和谦”“抗独”“抗修”“和薇”,其他几个孩子的名字也都凝聚着父母的美好期盼。

80年过去,硝烟散尽,国泰民安,但那些把和平期盼刻进血脉的坚守,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青春的意义,在于守护、在于奋斗。

报道团队:杜勇清 张浩 李昱 潘梦洁 周伟 高尚杰 李海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