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第3师7旅是皖南事变后由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改编的英雄部队,以作风优良、骁勇善战、善打硬仗著称。抗日战争中,7旅曾长期战斗在淮安。
●源自叶挺独立团
新四军第3师7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非常特殊的武装力量,有着光荣的历史与重要的地位。这支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4年11月,孙中山接受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关于改组铁甲车队的建议。车队由中共党员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廖乾五任党代表。1925年10月,由周恩来具体负责,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组建2000余人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12师34团(北伐前夕,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周士第任1营营长、团参谋长。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滇军干部学校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学员到独立团担任干部。可以说,铁甲车队及之后的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掌控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当先锋、打头阵,屡建奇功、威名远扬,该团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誉为“铁军”。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叶挺独立团主力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周士第任第25师73团团长),一部分散布于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副军长叶挺兼师长)各团。
●南昌起义主力,红军长征开路先锋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0月,起义后被打散的800多人的队伍(以第25师为主干),在朱德、陈毅(时为第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王尔琢等的率领下转战粤北及湘鄂赣,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队伍主要编在第四军10师28团,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原卢德铭的警卫团是主干)主要编在第四军11师31团。可以说,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队伍都有叶挺独立团的血脉,他们不仅是起义军的主力,更是中国革命极其宝贵的火种。后来,作为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主力,红四军10师28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1933年5月,红四军被整编为红1军团第2师,红四军10师28团被改编为红2师第4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红1军团第2师经常作为开路先锋,在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等战斗中,斩关夺隘、飞渡抢险。
●南下支援新四军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红1军团第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1938年8月,685团团长杨得志调任344旅副旅长、代旅长,参谋长彭明治升任685团团长,3营营长梁兴初任副团长。
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师343旅685团东进敌后苏鲁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斗争。10月,343旅685团改称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彭明治任支队长,吴法宪任政委,梁兴初任副支队长。
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彭明治部与黄克诚率领的原八路军第2纵队领导机关及2旅和4旅687团、纵队教导营一部,会合组成八路军第5纵队,彭明治部为第5纵队1支队。10月间,八路军第115师将所属部队整编为6个教导旅,第5纵队1支队编为第115师教导1旅(中央军委规定,该旅建制上属八路军第115师,指挥上属黄克诚)。
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编入新四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原辖1、2、3团依次改为19、20、21团。从此,作为新四军军部的机动兵团,7旅在新四军军部和第3师的领导下,在苏北(盐阜区、淮海区)、淮北、淮南的广阔战场上屡立战功、威名远扬。
●威震日伪的钢铁部队
1941年七八月间,第3师7旅与8旅和第1师等部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日伪军1.7万余人对以盐城为中心的“扫荡”,歼灭日伪军一部,保卫了军部的安全。10月,7旅19团参加由陈毅代军长亲自指挥的程道口战役,率先突破顽军的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程道口反顽战役的胜利,摧毁了顽军主力东进的跳板,使准北、淮海、盐阜根据地的交通联络变得畅通无阻。在这次战斗中,陈毅代军长实地观察了7旅19团的战斗情况,被该团指战员顽强作战的精神所感动。他指出:“19团此次表现很好,攻击勇猛。”他还称,原为八路军的7旅“可为华中各军之冠”。11月5日,陈毅、刘少奇发布训令,嘉奖7旅19团团长和政委等指战员。
1943年3月17日,7旅参加淮北山子头战役,全歼侵入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金锁镇、界头集、山子头一带的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1000余人。3月18日,7旅19团2营4连82名官兵,在淮阴刘老庄陷入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重围。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全连82名官兵奋勇阻击、血战到底,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赞歌。新四军第3师党委决定将19团4连命名为“刘老庄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旅奉命从淮南前线赶回苏北,与第3师8旅一起参加解放淮安城的战斗,最终攻克淮安城并歼灭守军5000余人。
自1938年冬起,第3师7旅转战华中的苏、鲁、豫、皖等地长达7年多,与日伪军和顽军作战2200多次,击毙日伪军5000余人,俘虏伪军近万人、顽军1.5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5000余人,缴获步枪1万余枝、机枪近400挺,烧毁汽车80余辆,击毁汽艇20余艘。部队扩大到1.8万余人(包括所辖地方部队),开辟了苏鲁豫、淮北、淮海、盐阜多块抗日根据地。全旅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战功赫赫。正如陈毅所称赞的那样:第3师7旅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部队”。
1945年10月3日,第3师7旅告别苏北人民,在彭明治旅长的率领下,奔赴东北战场参加解放战争。
●南征北战的四野雄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师长兼政委奉命率领新四军第3师从苏北挺进东北。1946年10月,彭明治旅长带领的新四军第3师7旅与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原新四军第3师7旅改为6纵16师,原辖的19、20、21团依次改为46、47、48团。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6纵16师参加了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四保临江等战役和战斗。1947年5月至翌年春,6纵先后参加了东北野战军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其中包括非常艰苦的四平保卫战。1948年1月,6纵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在这些战役、战斗中,6纵16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所辖16、17、18师及新调入的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依次改称127、128、129、156师,全军共6.3万余人;127师约1.3万人,原辖46、47、48团依次改称379、380、381团;379团是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25师73团、红4军28团的嫡传部队。
第127师在参加平津战役后,相继参加了追歼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等战斗以及湘赣、广东、广西等战役,解放了华北、华南大片国土。后来,又随第43军,并与第40军一起,强渡琼州海峡,解放了海南岛全境。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第127师历经重要战役、战斗数十次,歼敌4.4万余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特约撰稿 朱维明
上一篇:烽火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