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爷爷快救我!我因为打架被派出所抓起来了,现在需要2万块钱!”听到这话是不是紧张得不得了?最近,这类“亲情牌”骗局又冒头,专挑老年人下手。
案例一 日前,82岁的赵某接到自称是其外孙的电话,“外孙”称在饭店喝酒时把服务员打伤,需要支付医药费,自己被带到派出所调查,无法和赵某见面,让赵某取现金交给同学,并让赵某帮其保密,不要告诉家里其他人。之后,又有自称“派出所所长”的人打电话过来,询问赵某家庭住址。赵某在银行取5万元现金后交给所谓的“同学”。次日,赵某外孙来看望赵某时,赵某才发现被骗。
案例二 日前,77岁的管某接到自称是其孙女婿的电话,“孙女婿”称自己开车撞到人并打了对方,现在被带到派出所,需要赔偿2万元。管某信以为真,去银行取款2万元。“孙女婿”再次电话联系管某,称“派出所”的人不让他出来拿钱,安排同学找管某取款,管某将2万元现金交给“同学”。次日,管某与儿子通话时提及此事,才发现被骗。
第一步:“急哭开场”,扰乱心神。骗子针对老人疼爱小辈的软肋,直接使用“被抓”“抢救”“手术”这类关键词,营造焦急氛围,让老人慌神。第二步:“堵嘴套路”,阻止核实。骗子怕露馅,会说“别让爸妈知道”“我害怕被父母教训”等,阻断老人的核实渠道,让老人在“信息孤岛”里急得团团转。第三步:“现金陷阱”,速战速决。骗子指定要现金,安排同伙线下取走,等老人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跑路了,且查询不到转账记录。
遇到类似情况记住“三问”。先问“本人”:先看到底是不是孩子本人的电话,本人电话打不通就问其他亲属。再问“派出所”:直接拨打110,询问孩子是否在公安机关接受审查,一查就知真假。而且,在公安机关接受审查,公安机关会直接告知亲属,不会让“同学”蹲在路口拿钱。最后问“家人”:纵有天大的事,先跟老伴、儿女通个气,多问一个人,就多一分保险。
■据淮安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