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气壮山河 名垂青史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气壮山河 名垂青史

发布时间: 2025-07-11 08:48  关注度:230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时光流转,历史不会被遗忘。1986年,淮安县政府在烈士的牺牲处建造了“大胡庄战斗纪念塔”。新四军3师8旅政委吴信泉亲笔题写了“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的碑文。2012年,省民政厅将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建设列入江苏省“慰烈工程”项目,拨款重建。2014年大胡庄82烈士遗骸被成功挖掘,迁入烈士陵园。2018年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纪念馆重装开放,以崭新面貌示人。如今,每到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前来瞻仰悼念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在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巍然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84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

1941年4月,新四军3师8旅24团奉旅部命令开赴苏北盐阜区,肩负加强地方武装的重任。部队经淮海区进入盐阜区茭陵一带。团部经过深思熟虑、周密部署,决定派遣1营2连奔赴以茭陵为中心的淮安以北一带,执行战时特殊任务。

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83名指战员(其中一人是当地入伍的新兵)进驻大胡庄。但意想不到的是,盘踞在涟水的日军,获悉有新四军部队在大胡庄驻扎活动,26日深夜,集合大几百人带着4挺重机枪和2门迫击炮,直扑大胡庄。

当夜,大胡庄枪声四起,子弹横飞,火光熊熊。2连面对8倍于己的日伪军,毫无畏惧。在巩殿坤的指挥下,他们沉着应战,利用圩沟修筑的简易工事,以及围墙、猪圈、墙洞、巷道等殊死战斗:远距用枪弹、手榴弹攻打,近战则白刃相搏。他们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全连伤亡过半、弹药所剩无几。加之孤军作战,突围已不可能,形势对2连越发不利。

而日军眼见久攻不下,便使用了臭名昭著的毒气弹,趁着毒烟发起进攻。

面对这一绝境,巩殿坤眼神坚定,他让通信员迅速传令各排:“坚守阵地,誓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在燃烧弹和炮火的无情肆虐下,2连的掩体已所剩无几,但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断壁残垣,再次让机枪怒吼起来。他们纷纷扔出手中留存的手榴弹,炸得冲上来的日伪军血肉横飞。战斗持续了数小时,2连剩下的战士也不多了。

在战斗的最后关头,指战员们为不使武器落入敌手,就将多余的枪砸毁,拿起刺刀冲出房屋与敌人展开肉搏。腹部中了数弹的晋志云,左手捂着已经露出的肠子,以惊人毅力,忽地跃出掩体,冲向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巩殿坤左腿被弹片击断,身负重伤,躲在硝烟弥漫的茅屋里。当搜索的日军靠近时,他用仅剩的一粒子弹击毙了领头的一名日军军官。日军不敢再靠近,将几颗燃烧弹掷入茅屋中,年仅23岁的巩殿坤就这样被烈火吞噬了。

这次战斗虽历经艰难险阻,但我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抗击,击毙日军小队长、伪军大队长及日伪军200多人。17岁的小战士刘本成被毒气熏晕后压在战友的尸体下,侥幸得以生还,而其他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大胡庄战斗是一场气壮山河、激烈而又悲壮的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悬殊的武器装备,2连战士以大无畏的精神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充分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时光流转,历史不会被遗忘。1986年,淮安县政府在烈士的牺牲处建造了“大胡庄战斗纪念塔”。新四军3师8旅政委吴信泉亲笔题写了“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的碑文。2012年,省民政厅将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建设列入江苏省“慰烈工程”项目,拨款重建。2014年大胡庄82烈士遗骸被成功挖掘,迁入烈士陵园。2018年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纪念馆重装开放,以崭新面貌示人。如今,每到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前来瞻仰悼念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成 静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