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为枪,唤醒民众,汇聚救亡伟力;热血铸城,冲锋陷阵,捍卫家国山河;生命践誓,守护秘密,直至壮烈捐躯……
他是章守阳,又名张群、章群,1913年出生于涟水县原北集乡。他多才多艺,毛笔字写得好,经常写抗日标语拿出去张贴,还到集镇上宣传抗日。在郭下庄进行抗日演讲、演抗战戏时,他男扮女装,惟妙惟肖,吸引民众围观,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1939年3月初,日寇侵占涟水城后,涟水涌现多支民众抗日武装。曾任国民党区长的薛华甫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涟东的六、七区一带组建抗日武装——涟水县常备队独立中队。章守阳闻讯加入,在中队2排任政治战士,6月即参加了攻打涟水县城的战斗。7月,经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他参加8团随营干校学习,对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和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思想上更加坚定。
涟水早期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陈书同在抗战爆发后,回到涟水参与组建涟水独立中队。涟水独立中队是受到党的统一战线影响的一支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活动在涟水盐河以东地区。为保持独立中队与涟西党组织的联系,陈书同挑选了政治可靠、机智敏捷的章守阳担任政治交通员。章守阳经常化身绅士,头戴拿破仑帽,以体面身份穿梭于敌占区,行走在盐河两岸,如暗夜信使,串联起淮涟抗日武装。中共苏皖三地委下属六县(涟水、淮阴、淮安、泗阳、阜宁、盐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章守阳胆大心细。一次,他到涟水散发传单,将传单藏在特制的水壶里。城里伪军发现街上的传单后,立即封锁检查。章守阳急中生智,走进一家熟人开的饭店里,拿起一条毛巾往肩上一披,拎起水壶装成店内的伙计。搜查的伪军来了,他迎上去热情地招呼倒茶,伪军没有发现可疑的人,失望地走了。
1939年,苏皖区党委移驻皖东北青阳,作为政治交通员,他频繁穿越日伪顽封锁线,承担护送人员、传递信件任务。为了革命需要,他不畏艰苦,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也不管形势多么险恶,都及时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政治任务。常年的行走奔波,他脚后跟的老茧又厚又硬,人们称他为“飞毛腿”“铁脚板”。
1940年3月,章守阳护送在苏皖区党委党校学习的十多个干部回淮涟地区。由于斗争形势紧张,他们一行人四处寻找,直到深夜才到达位于六塘河边的机关,刚作休整便收到国民党军33师从东北来犯的消息,随即转移。五更时分他们赶到钱集附近的一个庄上,就地宿营。第二天,八路军陇海南支8团(后演变为“淮河大队”)与王光夏的顽军在钱集经过一天的激战,于次日深夜突出重围。
钱集战斗后不久,章守阳接受任务送信去皖东北区党委。5月20日左右,他完成任务回淮涟,与张士勇等3人经过金锁镇时,发现国民党顽军王光夏常备旅占据金锁镇,为掩护战友,他机智地命令大家分开前行,自己走在最前面。浓雾中,章守阳被敌哨发现并逮捕,虽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丝毫未泄露党的秘密,最后惨遭杀害,敌人将他的头颅铡下悬挂在树上示众。
1943年9月,新四军三师在阜宁县芦浦建立新四军阵亡烈士纪念塔。因章守阳担任政治交通员时一直以“章群”为名,因此“章群”的名字被刻进纪念塔名单。为纪念他的革命事迹,涟东抗日民主政府将他的家乡命名为守阳乡,后改为守阳村。
■记 者 徐 薇,通讯员 王 欣 赵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