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生命航程;以妙手为刃,在“生命禁区”刻下希望坐标。他叫祁付珍,全国先进工作者,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业务主任。32载从医路,他用执着与热爱,在白衣战袍上绣出“修医德、行仁术”的时代注脚。
“祁主任,今年的花生又丰收啦!”2023年深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诊室里,78岁的龙大爷颤巍巍地拎来一袋红皮花生,眼角满是笑意。这袋带着泥土芬芳的“心意”,已连续15年准时出现在祁付珍的办公桌上。
时光回溯到2008年,被巨块型肝癌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龙大爷,在多家医院被判“死刑”后,遇见了祁付珍。“您放心,我们一起试试。”祁付珍握着老人枯瘦的手,眼神里燃着坚定信念。那场长达6小时的手术,祁付珍站在手术台前,像雕刻师般精准剥离肿瘤,成功为老人切除了直径12厘米的肝癌病灶。
“术后第一次查房,祁主任握着我的手说,‘老爷子,咱们闯过鬼门关啦’。”龙大爷至今记得那双温暖的手,“比自家孩子还亲咧。”此后每年复诊,老人总要从老家带来亲手种的花生,“这是咱们的‘约定’,花生熟了,就是来看恩人的时候。”2023年,这段医患情被拍成廉政教育短片《花生熟了》,弹幕里满是称赞。
机械臂在腹腔内灵活旋转,精准抓取组织……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祁付珍专注地操作着达芬奇机器人,完成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谁能想到,2007年,当他提出“腹腔镜下切肝癌”时,不少同行持怀疑态度:“开腹手术都难,腹腔镜能行吗?”
“要减少患者的痛苦,我们就该闯这条路。”祁付珍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微创领域。没有先例可循,他就反复观看国际手术视频,在模拟训练器上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手指磨出茧子。2007年8月15日,注定是淮安肝胆外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祁付珍主刀完成苏北首例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术后患者只过几天就能下床活动。“就像在豆腐上雕花。”参与手术的麻醉师至今记忆犹新,“祁主任的手稳得像装了陀螺仪。”
此后的16年,祁付珍如同不知疲倦的拓荒者,在微创手术领域一路狂飙:2015年完成淮安首例全腹腔镜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为10岁患儿保住完整胆道系统;2018年开展荧光导航肝段切除术,让肿瘤边界在腹腔镜下无所遁形;2021年引入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淮安首例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将手术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如今,他团队的腹腔镜肝癌切除率达80%,三、四级手术占比常年保持在98%以上,多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让淮安肝胆胰外科的微创技术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最让人惊叹的,是祁付珍处理疑难危重症的“硬核”实力。2016年,面对被1.5米钢筋贯穿胸腹的建筑工人,他带领团队“抽丝剥茧”般分离脾动静脉、肾血管等重要结构,快速完成异物取出和器官修复;2019年,为一位胰瘘12年的患者实施二次手术,他如同“拆弹专家”般剥离粘连紧密的瘘道,重新构建胰肠吻合,让患者告别了12年的剧痛折磨。“每次上手术台,都像在走钢丝。”他常说,“患者把命交给你,你就得有走钢丝的本事,更得有护他们周全的担当。”
“来看这个解剖视频,门静脉左支的变异要特别注意。”晨课上,祁付珍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室,拿着精心准备的PPT给年轻医生“开小灶”。从医32年,他是好医生更是好老师,“要让好技术扎根淮安,就得培养更多‘带不走’的人才。”
祁付珍教学有个“独门秘籍”:让学生站在手术台对侧,亲自持镜配合操作。“只有亲身感受镜头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手术逻辑。”如今已是科室骨干的徒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持镜时紧张得手抖,祁付珍轻声说:“别慌,就当是给肝脏‘拍写真’,角度要准,画面要稳。”
2016年,带领团队参加江苏省首届腹腔镜外科手术视频大赛获得肝胆组总决赛第二名;2017年,在江苏省肝胆胰外科手术视频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7年,在ERAS病例点评赛江苏省赛区获得第一名;2022年,团队成员在全国腹腔镜肝切除菁英赛东部赛区获得三等奖……这些年,祁付珍带队屡获殊荣,众多学生成为省内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在他身上,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妙手神技,更是“以心换心”的医者情怀。
■通 讯 员 许 盼 崔百军,融媒体记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