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从“灶台”到“云端”——记淮安农益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吉高

从“灶台”到“云端”——记淮安农益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吉高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55  关注度:28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八月的涟水,蝉鸣伴着稻香。岔庙镇鹤友村稻田上空,几架无人机“嗡嗡”盘旋,均匀洒下细雾状的药液。地头树荫下,淮安农益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吉高盯着遥控器屏幕,指尖轻划调整轨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八月的涟水,蝉鸣伴着稻香。岔庙镇鹤友村稻田上空,几架无人机“嗡嗡”盘旋,均匀洒下细雾状的药液。地头树荫下,淮安农益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吉高盯着遥控器屏幕,指尖轻划调整轨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谁能想到,这个蹲在田埂上操控无人机的中年人,六年前是四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事实上,刘吉高投身农业的想法早已萌生。2005年,他凭借精湛的厨艺,每月能挣7000元工资,房子和车子都是靠手中的铁勺与锅铲置办起来的。他一直渴望回到家乡岔庙镇从事农业生产,却遭到家人的反对。然而,刘吉高始终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想。

一次,刘吉高在百度上搜索农业新技术时看到大疆无人机飞过农田,半小时内就能完成几十亩地的农药喷洒作业。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后,2019年,他毅然辞去工作,成立淮安农益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获得国内某知名无人机企业在涟水县的独家销售代理权。此后,他又陆续取得其他多家公司的无人机销售代理资格,推动植保无人机在涟水县大规模应用。截至目前,他已累计销售500余架无人机。

为了让农户了解无人机的优势,刘吉高主动联系村里的种粮大户,开展无人机水稻“一喷三防”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人机施药的田块不仅成本更低、病虫害更少,而且每亩地增产超50公斤。看到实际效果后,农户们纷纷主动联系刘吉高,有的开始采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有的甚至直接购买无人机设备。

“光卖无人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怀着这样的想法,刘吉高开始免费培训无人机飞手。72岁的唐保军积极参加培训,掌握了无人机飞行技术,成为村里最时尚的“老飞手”,一年增收五六万元。目前,农益飞公司每年培训学员超150人次。“去年有个小伙子通过当飞手赚了10多万元,今年自己购买了无人机。”刘吉高说。

在村委会的牵头组织下,刘吉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的合作模式,即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负责全程耕种管理,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过去把地租出去,每亩地收入只有800元左右。现在通过土地入股,每亩地收入1200元。”农户老张高兴地算着经济账。同时,刘吉高还精心打造560亩“科技试验田”,不仅引进了优质水稻和小麦新品种,更将其建设成为无人机操作培训基地。“这片试验田既是我们培训飞手的实训场地,又能带来额外收益,一举多得!”刘吉高介绍。

如今,农益飞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70余架无人机、40多名专业飞手的现代农业服务企业,业务覆盖百万亩农田。刘吉高说,最初来学习技术的只是周边几个村的村民,现在连宿迁等地的农户都慕名而来。如今农户们已习惯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精准施肥和高效播种。“科技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赚得到的实惠。”他深有感触地说。

■记 者 金海洋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