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青石板上听潮声 ——读《徽商与河下》有感

青石板上听潮声 ——读《徽商与河下》有感

发布时间: 2025-04-10 14:00  关注度:465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朱天羽
导读:范更生先生在《徽商与河下》一文中,以一支摇曳生姿的史笔,将河下古镇的历史烟雨凝成墨色。那些沉睡在青石板下的徽商往事,在他的文字里重新翻涌成浪,拍打着每一个淮安人的心岸。我读着这篇如运河般绵长的文章,仿佛看见历史的水纹在纸页间荡漾——徽州的山魂与淮水的灵韵,在此间悄然相拥。河下古镇的肌理中,流淌的何止是运河之水?那分明是文明交融的活态史诗。

范更生先生在《徽商与河下》一文中,以一支摇曳生姿的史笔,将河下古镇的历史烟雨凝成墨色。那些沉睡在青石板下的徽商往事,在他的文字里重新翻涌成浪,拍打着每一个淮安人的心岸。我读着这篇如运河般绵长的文章,仿佛看见历史的水纹在纸页间荡漾——徽州的山魂与淮水的灵韵,在此间悄然相拥。河下古镇的肌理中,流淌的何止是运河之水?那分明是文明交融的活态史诗。

先生笔下,“四水归堂”的天井盛着的不只是徽州月,更是河下人世代仰望的星空。当程氏盐商拆宅献梁的斧凿声穿透时光,府衙大堂的梁柱便成了凝固的史诗。而铺满河下一百零八条街巷的青石板,每一道车辙都在低语徽商“义利并举”的襟怀。

徽商与河下,是一段山河互哺的传奇。徽商自皖南群山而来,以盐船为舟楫,将河下从漕运码头点化为“天下盐利淮为大”的商贸中枢。他们筑园林、兴文教、修桥路,让河下成为“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的繁华地。而河下则以运河之利、淮水之阔,为徽商敞开胸怀:歙县匠人的刻刀在此雕琢出第宅连云的飞檐,徽州儒商的诗卷在此催生出淮扬菜的烟火。河下的包容,让徽商得以在“贾而好儒”中实现平生抱负;徽商的才智,则让河下在南北交融中铸就文明丰碑。这双向奔赴的传奇,恰似运河与长淮的交汇,激荡出“卷起千堆雪”的文明浪涛。

最令我动容的是先生对新安小学的着墨。当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的教诲与汪达之带领的“新安旅行团”在文字中重逢,我恍然惊觉:徽商留下的最深辙痕,不在盐引账簿里,而在琅琅书声中。先生以史笔钩沉,让那些穿越烽火的少年歌谣,重新回荡在莲花街的暮色里。他写徽商,不囿于财富传奇,而是掘开文化的根系——原来河下每一块异乡石板下,都埋着徽商对“永嘉学派”的千年应答;每一座盐商宅邸的飞檐,都翘望着“贾而好儒”的精神标高。

而今漫步河下,青石板路已成文化保护的刻度尺。淮安人以敬畏之心拂去历史尘埃。这种保护不是将历史制成标本,而是让古巷成为活着的文明脐带,源源不断为当代输送文化养分。徽商的盐船虽已驶入历史深处,但文化的长河永远向前。淮安人懂得:真正的保护,是让多元文明在对话中新生,让包容精神在传承中不朽。正如程氏宅院天井中的那方天空,既盛得下徽州的云,也容得了淮安的月,这才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