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患有严重器官疾病的人,因为捐献者“生命礼物”的馈赠得以让光明和生命延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器官捐献,并且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永别也能开出新生的花。在淮安,一些遗体、器官捐献者和家属的故事令人动容。
去年5月,3岁的军军突然头晕、头痛,并陷入嗜睡状态。来到医院经多科室会诊,军军因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生还希望。纵有万般不舍,军军的父母忍痛决定捐献儿子的器官,让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军军捐献的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等器官为6人带来了新生。
“我的父亲是伟大的人。”回想2022年8月29日那天上午,年仅17岁的崔同学仍历历在目,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他与家人在悲痛之际决定捐献父亲的器官,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崔同学说,父亲生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在生后他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帮助了3个饱受痛苦的家庭,他是伟大的。
4年前,柳阿姨的女儿与病魔抗争多年后不幸离世,按照女儿生前的心愿,柳阿姨含泪帮她办理了捐献遗体的手续。“女儿说在生病的时候,所有人都对她很好,想用自己的方式感恩。”柳阿姨回忆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超过3万人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累计近200例。“捐献正是源于我珍惜和尊重生命,如果哪天我真因为意外离开,恰好我的眼角膜捐给了有需要的人,那是不是就有一个人在接替我继续看世界呢?这就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吧。”张素娥在2019年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她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为之动容。
“越来越多令人感动的器官捐献者在淮安涌现,他们用爱心温暖了世界。”负责淮安地区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雪林介绍,最近几年,她真切感受到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情的了解程度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登记成为志愿者。
张雪林介绍,目前,我国器官捐献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然而从基数来说,捐献量还不太够。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只有一万例左右,大多数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13年,既为器官捐献者的大爱和无私而感动,也从移植受者身上感受着生命的坚强力量。捐献器官对于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他们重获新生的唯一希望,也是对病人和家属最大的恩赐。“人们常说死生之外无大事,而器官移植手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起死回生。”张雪林说。
据介绍,成为一名器官捐献者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在手机上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微信公众号,在上面自愿登记。登记后会有一个电子卡,也有实体卡,需要实体卡的话可以寄给志愿者。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是支付宝搜索“施予受”三个字,这是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志愿登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第三种途径是在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通过面对面咨询填写纸质自愿登记表。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后,必须要告知家人,因为志愿者出现突发情况后,往往处于昏迷状态,实现器官捐献需要家属的同意和支持。
■融媒体记者 高婷婷,通讯员 徐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