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坚志》是宋代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集。作者洪迈,字景庐,号野处、容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他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传世最广的两部作品分别是《容斋随笔》和《夷坚志》。
两宋时期的淮安,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后来宋金边界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夷坚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标城市。作为北宋漕运线路重要节点的楚州、泗州(都在今淮安市境内),也迎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尤其是楚州,商税收入列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汴京和杭州。
宋代淮安的商品除盐和粮食外,还有药材、丝麻织品、竹木、酒类等。《宋史·地理志》载,楚州贡苎布和孔雀布等。如此丰富的商品,与手工业的发达不无关系。由于宋代人口剧增,导致农民普遍占地不足,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兼业或从事各类手工业生产以补足生计。《盐城周氏女》中的周六,住在射阳湖南岸一个叫“朦胧”的地方(当时盐城属楚州)。那里都是低洼潮湿的沼泽,没什么能耕种的田地。周六一家就是靠编织芦席为生。
商品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进而促成城镇的兴起、市镇人口的增加,使得城乡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官员、士人、商贩等人员的频繁往来,为旅店业、餐饮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支友璋鬼狂》中的涟水支氏夫妇,就在沙家堰旁边开了间旅店。《淮阴张生妻》讲到一位姓张的楚州百姓住在淮阴磨盘湾,他家是开酒馆的,日子过得很丰足。《张充家怪》中的张充是宿豫角城人,后来搬到山阳(今淮安区)北神堰,开了一个很大的酒店。这些酒店、客栈,大多建在诸如北神堰、磨盘湾、沙家堰等漕运沿线节点,来食宿的既有四处奔波的商贾,也有携家赴任的官员、赴京赶考的士子、探亲访友的行人等。
除了旅店业、餐饮业,《夷坚志》还描写了当时淮安工商业中的许多门类。如上文提到的涟水支氏夫妇,在沙家堰开旅店,遇到住店商人带货物来的,就让儿子支友璋做牙侩,以赚取买卖双方的佣金。
在宋代经商群体中,数量最多的属小商小贩。他们早起晚息,沿街叫卖。如《董成二郎》中的董成,住在楚州北堰虾疃巷,做大米零售生意。
与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贩不同,当时的淮商中还有一些“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者,他们甚至远涉重洋,贩物异域,追求暴利。当然,这其中充满艰险和变数。《海王三》中山阳王姓商贾自泉州出海经商,遇暴风沉舟,后抓到一块木板漂到一个海岛上,被岛上一位妇人收留,并和她生下一个儿子。一次,商人偶然发现有船靠近海岛,抱起儿子上船,得以重返家园。他带回来的男孩,被楚州本地人称为“海王三”。宋高宗绍兴年间,这海王三还活着。
除了工商业,宋代淮安的医学事业也十分发达。诗人张舜民曾写诗道:“山阳水陆冲,药饵人所赴。”《夷坚志》就生动地描述了楚州名医杨玠(字吉老)的一则医案:杨立之从广州府通判任上调回楚州时,喉咙里有肿毒。肿毒破了后,脓血从早流到晚,吃不下,睡不着,医生也束手无策。杨立之的两个儿子立即去请杨吉老。杨吉老仔细看了看说:“我已经知道病症了,不需要看脉,必须先吃生姜片一斤,才可以下药,否则没有办法。”杨吉老说完就走了。
随后,杨立之吃起姜来。开始时,味道香甜,就多吃了几片,吃到半斤时,痛处已经轻了许多,吃完一斤,才开始觉得味道有些辣,脓血已经没了,粥食也能吃下了。
次日,杨立之请杨吉老来,感谢他的医治,并问他为什么要吃姜。杨吉老说了原因:“你在南方当官,一定吃了不少鹧鸪,而这种鸟喜欢吃半夏。你吃多了鹧鸪肉就会发毒,所以要用姜来治毒。现在既然病源没有了,也无须再服其他的药了。”这个医案不仅说明杨吉老的医术高明,也说明当时淮安名医不在少数。杨吉老是张耒的外甥,编有《存真环中图》,对我国人体解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楚州篆香楼用他的方法生产的篆香,驰誉海内外千余载,是过淮商旅使臣必购之物。
《夷坚志》中有关淮安宋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及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的记载,折射出宋代淮安的社会生活,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徐徐展现当时的众生百态。
■朱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