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英勇顽强铸丰碑——记朱慕萍烈士

英勇顽强铸丰碑——记朱慕萍烈士

发布时间: 2021-07-28 08:40  关注度:408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朱慕萍原名朱裕厚,1912年4月19日出生在涟水县后乡朱后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进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响水中学学习。1932年3月,他在响水中学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但不久学校党组织遭破坏,情况恶化,他便放弃学业前往上海寻找地下党组织,被编入沪东区共青团街道支部,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在市区清晏园的东北角,有一个幽静的地方叫“朱苑”,因朱慕萍烈士墓在此而得名。6月23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与清江浦区委党史办副主任王闯一道走进“朱苑”,缅怀朱慕萍烈士的功绩。

“朱苑”不大,圆形的中式苑门以及廊檐,使之与周围的古典园林融为一体。“朱慕萍烈士墓建于1949年冬,当时是淮阴市区唯一的烈士墓。”王闯说,初建时只在墓墙上嵌入小碑,现在我们看到的墓碑是1958年重新立的。近年来,清晏园管理处先后对“朱苑”进行整修,铺装地面,加强绿化,设立宣传长廊和橱窗,并逐步发掘、整理、展出有关朱慕萍烈士的历史故事和资料,使之成为园林内一个红色文化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或“七一”前后,有不少学生和市民自发前来扫墓,凭吊朱慕萍烈士。

朱慕萍原名朱裕厚,1912年4月19日出生在涟水县后乡朱后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进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响水中学学习。1932年3月,他在响水中学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但不久学校党组织遭破坏,情况恶化,他便放弃学业前往上海寻找地下党组织,被编入沪东区共青团街道支部,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在上海,朱慕萍两次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得不到朱慕萍的真实口供,只好按嫌疑犯判处1年零3个月的有期徒刑,解往苏州反省院等处关押。

1935年8月,朱慕萍获释,但此时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加之家人催促,朱慕萍于是回乡办学,以此联络和培养一批有觉悟的青年,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骨干力量。

抗战爆发后,朱慕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参加组织了涟水抗日同盟会,但该组织不久就被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勒令解散。朱慕萍没有灰心,更加深切感受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党的领导的紧迫性。他接受抗盟派遣,外出寻找党组织,千辛万苦,几经周折,终于在邳县铁佛寺找到了中共苏皖特委,向特委提出派人到淮阴开展工作的请求。1939年2月10日,朱慕萍、陆亚东作向导,把苏皖特委派出的张芳久、高兴泰、戴曦3位同志顺利地带回涟水。从此,淮涟地区的抗日斗争有了党的直接领导,推动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1939年3月,涟水县城沦陷后,朱慕萍积极参与筹备涟水民众抗日武装。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后改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在涟水成集成立,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后又任八路军教导五旅参谋、涟水县游击大队大队长。1942年5月起,他任涟水县独立团副团长。同年冬,上级调他到麻垛区任区长,领导麻垛人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他到任后除了组织好中心区的群众武装斗争外,还经常只身深入敌占区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麻垛的形势开始好转,他又被调到斗争更残酷的盐西区任区长兼区队队长。通过他深入细致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盐西区抗战局面终于打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慕萍先后调任灌云县独立团团长、淮海一支队参谋长、灌云县警卫团团长兼县长等职。他指挥作战勇敢顽强,有力打击了汉奸土匪武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解放新海连地区作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春节后,灌云县警卫团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三十军九十师二七零团,朱慕萍任团长,该团确定为参加渡江作战主力部队,于1949年3月中旬从淮阴、沭阳出发,进驻和县白渡桥。同年4月初,为扫清渡江战役障碍,上级指挥部门决定二七零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在担任主攻西梁山战斗中,朱慕萍亲自参加该团主攻营的战斗,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来源:淮安日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