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博里地名的传说

博里地名的传说

发布时间: 2019-12-08 18:23  关注度:4693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怀庚
导读:洪武五年迁苏州阊门潘、杨、郑三大姓人家到苏北,他们拖家带眷,吃辛受苦,行走数天,实在走不动了,就落脚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荒无人烟,因地形平坦,便搭建了草棚,勉强存身。

近来随淮安区档案馆同志进行“千村万户”口述史走访活动,在和多位博里村七八十岁老人们访谈时,老人们谈到他们博里村村名是头头是道,且说法不一,很有意思,笔录于此。

有人说,他们博里村起初叫“扒溜沟”。那么,为什么叫“扒溜沟”呢?传说明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的边远地区,实行了戍边屯田制度,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第一次在洪武五年迁苏州阊门潘、杨、郑三大姓人家到苏北,他们拖家带眷,吃辛受苦,行走数天,实在走不动了,就落脚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荒无人烟,因地形平坦,便搭建了草棚,勉强存身。

万物离不开水,人有水才能生存。他们就在附近地方扒个水塘。下雨时,这地方的水流到水塘里,作为生活用水。后来人越聚越多,用水量也越来越大,便逐渐形成一条里把长的水沟。为了通信和生活方便,便将这个集中居住的地方起个名字,因为这么一条沟是生存的源泉,又是人工扒出来的,这村庄就叫做“扒溜沟”。

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坐船南下,至灌南就登岸前行。他们曾在一家姓张的小店住宿,店中养了头小毛驴,卖给了乾隆皇帝作坐骑。过后,村民把乾隆住过的小店命名为张店。从此,灌南人把这地方叫做“张店乡”、“张店镇”(此卖驴的故事由灌南人行到博里时提供的)。

乾隆一连走了三四天,到了这个叫“扒溜沟”的村庄,毛驴生病不能走,只好暂住下来,热心的村民热情接待并找来兽医为驴治病,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时值严冬,为了避风,兽医将毛驴牵到沟边治疗,可医治无效。经乾隆同意,将这只毛驴在沟内剥了,并把驴肉分给当地人吃,村民们推三阻四不肯要,还一定要给钱,乾隆手下人说:“我们路过此地,深受大家多方面照顾,我们无法感谢你们,更不能要你们付钱,就算我们送给你们的一份‘薄礼’吧。”随即继续南下去了。事后,大家才知道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此事,就将原地名“扒溜沟”改为“剥驴沟”。

又过了多年,几位有文化的老夫子,觉得“剥驴沟”这名字不是很雅,又听说把驴肉分给大家吃,不收钱是“薄礼”不如就叫“薄礼沟”。但他们仔细琢磨推敲,觉得还是不妥,皇帝送给他们吃的驴肉怎能叫“薄礼”呢?乾隆皇帝的“薄礼”是谦虚的表示。有一年,一长者言道:干脆将“薄”改为“博”,博大精深之“博”,再加上“礼”,从字面、字义再到词义上都非常有文化味了。于是,“扒驴沟”又改为“博礼沟”。

清光绪年间,淮安府为解决淮东乡水患之苦,由淮安下关向东挑一“十字河”,以解决淮安东乡的灌溉问题。从淮安向东穿过“博礼沟”中间,经史家舍、左乡、流入马家荡,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小河”。当时负责开挖河道的官员在“博礼沟”丈量河道时,进行地名登记,发现“薄礼沟”或者“剥驴沟”地名不好,建议改一下。小河疏通后,这里是鱼米之乡,还能称“薄礼”吗?应改名为“博里沟”,取博物之意,“博者多也,广也”。官员此话一出,立刻受到当地乡亲的赞同,从此将地名改称“博里沟”。对此,也有人说,“博里沟”不用“博礼沟”,是因为在使用简化字之前,“禮”字笔画多,比较难写,有人为方便书写,就用了“一里二里”的“里”字。

时间长了,也没有人认真纠正,后来传开了,写“里”字的也人多了,至今就叫博里了。

(本文作者:怀庚,文章来源:淮海晚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