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贾振旗 左成
淮安日报讯:省委书记罗志军说:“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武装和改造农业,以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是江苏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轻调优的一个重点。”——题 记
涟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把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突破口。今年以来,涟水县更是用新思维捍卫农业的根本,冲刺连续8年增产的新目标。
工业理念催化传统农业蜕变新生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犹如从虫蛹到蝴蝶的蜕变,涟水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植根于农业,突破传统的工农界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大幅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南集镇范荡村村委会,是座造型别致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二层小楼,小楼二楼外墙上装有一块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了时时更新的气象信息,还滚动播放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资讯。楼顶上安装的大喇叭同各家各户安装的广播一道,与设在楼中的调频广播发射器连接在一起。走进一楼门厅,靠右侧是图书角,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这里饶有兴趣地翻看着农业书籍。一楼左侧是村民教室,投影仪、灯光、音响一应俱全,一场农技知识的培训刚刚结束。在涟水县“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像范荡村一样把工业理念运用到农业的乡村,在涟水全县已很普遍。
充分融入现代科技,是该县工业理念植入农业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去年以来,该县已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6项,开展农业实用培训5万多人,科技入户实现村村覆盖。
规划面积达1200亩的红窑镇龙兴村设施化蔬菜园,是省科技厅直接指导下的农业新科技实验园区,百亩核心示范区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蔬菜新品种近20个,预计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年初,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红窑视察时高兴地说:“涟水发展得真快!几年前这里还在忙脱贫,现在已经在发展高效科技农业。”
工业流程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涟水县在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把农业的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看做工业化生产的一道道工序,用工业化流程管理方法,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产业链条逐步伸展。
立夏时节,笔者来到涟水县的红窑、涟城、徐集、保滩等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只见成片的日光能温室大棚、钢架大棚就象一个个蒙古包, 大棚内的黄瓜、青椒、豆角、西瓜等各种蔬菜瓜果青翠欲滴,鲜艳油绿,长势喜人。截至目前,该县高效农业面积达51.2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11.29万亩,今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2万亩。
通过“公司+标准+农户”、“合作社+标准+农户”等多种形式,涟水县运用标准化把龙头企业、示范区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标准、质量和品牌的有效统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协调。产品标准化这个现代工业的理念,在涟水农业发展中尤为明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要目标,涟水先后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30多项,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推广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主的各类标准47项。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涟水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致力走出一条具有涟水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工业精神强化现代农业基础建设
今年,涟水以全省启动“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年”为契机,力求通过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重点区域率先示范,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措施,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相继建成涟水现代农业园区、五港镇苏淮生态农业观光园、石湖千亩无公害果园基地、唐集千亩朝天椒生产基地、徐集林码胡新日光能蔬菜基地、保滩草莓生产基地等。近年来,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就新增设施蔬菜6000亩、果树1000亩,果树地套种地膜西瓜500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50万公斤,新增蔬菜生产能力1250万公斤。
通过几年的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增加水土保持面积1.01万亩,增加防护林面积0.88万亩,减少沙化与盐碱化面积0.34万亩,推广管道灌溉面积0.15万亩。“三百工程”得到较好的发展,整个“三百工程”沿线通过发展意杨产业,已初步形成百里绿色走廊。
上一篇:淮安乒乓球赛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