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两岸的街巷里弄,藏着许多百姓生活的记忆——或许是一沓泛黄的粮票,或许是一杆磨得发亮的杆秤,又或许是一段从不敢想到轻松出发的旅程……它们是百姓生活的岁月印记,更是时代长卷的生动注脚。
家中的“票”
75岁的胡永明住在运河岸边,他的家中收藏着儿时用过的各种“票”——全国通用粮票、江苏省地方粮票、清江市食油券、淮阴市居民煤票……在他看来,这些票据承载着全家人的记忆。
“小时候,不饿、不冷、房子不漏,就很满足了。”胡永明说,当时全国物资紧张,老百姓的生活物资凭票供应。他15岁时一个月可领取27斤粮食、半斤豆油、半斤猪肉。后来,胡永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战士。1986年,胡永明离开部队,回到家乡淮安,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每月领取89元的工资。当时,胡永明一家和很多普通家庭一样,逢年过节宴请亲朋好友时才会准备山楂糕、茶叶蛋、炒鱿鱼等。
如今,胡永明和老伴两人每月能领取上万元的退休金。“感谢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党龄56年的老党员,胡永明铭记党的教育培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现在,他成为社区银龄志愿者,积极服务社区居民。每年夫妻俩还会拿出3000元钱,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
店里的“秤”
67岁的古连俊是花街老居民,是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热闹的花街经营着一间面积不大的“百年秤店”。
1986年,20多岁的古连俊来到淮阴衡器厂,在车间制作杆秤。几年后,他被调到衡器厂花街门市部,制作、销售杆秤。古连俊回忆,那个年代做生意的人,人手一杆杆秤,门市部10位工人制作出来的杆秤供不应求。厂里两个车间同步制作杆秤,全厂一年销售上万杆。
20世纪90年代,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古连俊作出大胆决定——承包花街门市部,继续制作并销售杆秤,他也成为首批个体户。后来,电子秤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古连俊店里杆秤的销量越来越少。
让古连俊欣慰的是,这几年仍有不少人走进店里。他们当中,有相识数十年的老顾客,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杆秤爱好者,还有专程前来学习杆秤技艺的学生们……
曾经作为生活必备称重工具的杆秤也被赋予了新用途。在古连俊店里橱柜的显眼位置,摆放着精致小巧的铜质杆秤,上面印有“称心如意”的祝福语,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一种新颖礼物。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古连俊坦言,现在杆秤虽然逐渐退出百姓生活,却是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好证明。
心中的梦
“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可那时出趟远门太难了。”70岁的罗天鸿讲述自己曾经的梦想。
罗天鸿是土生土长的运河边人,老家五代居住在市区“娃娃井”附近。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运河边的居民买菜,要跑到一两公里外的大闸口菜市场,脚下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如果遇上雨天,深一脚浅一脚,还会溅一身泥。1985年,罗天鸿去上海出差,坐了12小时的绿皮火车,在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那时,想出趟远门,得提前半个月规划路线。”罗天鸿说。
如今,退休后的罗天鸿圆了年轻时“说走就走”的出行梦。今年3月,他和几位老战友相约,大家坐高铁到江西井冈山,一起追寻红色足迹,随后再转车,“北上”至北京通州张家湾,去看看运河源头的新貌。罗天鸿没想到,从淮安东站乘坐高铁前往井冈山,比自己当年去上海还快。后来,罗天鸿还坐飞机去了新疆、西藏,看了更远的美丽风光。
“跟着中国共产党,我们老百姓才能有钱花、有闲玩,才能去看更远的世界。”看着家乡建了机场、通了高铁,罗天鸿打心眼里高兴,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记 者 秦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