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安区复兴镇工业园区的现代化无尘车间里,一筐筐玉米正在经历蜕变。经过精选、清洗、漂烫、真空包装、高温灭菌、二次清洗、风干、成品包装和冷藏等系列工序,这些原本带着泥土芬芳的玉米完成了华丽转身,整装待发准备开启它们的全国之旅。让小玉米完成华丽蜕变的人正是朱明星——从曾经的种植“门外汉”,到如今拥有200亩玉米基地并积极开拓市场的“新农人”。
键盘上的科学经
2019年,在外经商的朱明星被朱庄村请回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监委主任,并委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任。虽然原本从事广告行业的他对种植领域并不熟悉,但既然接下了这个担子,他就下定决心要做到最好。他思路清晰:试种为先,扩种随后,技术引领,加工跟进,市场拓展,依此分步实施,步步为营。
朱明星最初以自家3亩地作为试验田开启玉米种植事业,随后将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到40亩,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最终形成200亩的规模化种植。这一路走来,过硬的专业技术始终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书架上,《玉米遗传育种》《现代农业科技》等书籍已被翻阅得卷边泛黄。2020年试种玉米期间,他全身心投入技术钻研,将传统的面对面学习方式升级为数字化学习模式,实现了从线下取经到线上互动、从手把手教学到云端交流的转变。经过与常熟农科院长达数年的联合攻关,他们成功培育出“虞珑糯1612”新品种,实现了“晶莹剔透、软糯无渣”的突破性品质提升,为产品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链上的致富账
朱明星指着崭新的即食与冷冻双生产线算起经济账:“鲜玉米保质期仅3天,经过深加工后保质期可延长至365天,还能根据市场价格灵活销售。去年投入的价值200万元的加工设备,成功实现了玉米从‘时令货’到‘四季财’的转变。”
“一亩地收获玉米4000根,每根保底价1元,单季种植净收益较水稻高出2000元。”在“东村农哥”品牌带动下,全村实现增收数十万元。站在冷链运输车前,朱明星信心满满:“三年内种植规模扩大至1000亩,同时建设玉米罐头加工生产线,让‘小玉米’真正升级为‘黄金棒’和‘储钱罐’。”除主打的“花糯玉米”品种外,他还计划推出苹果味、咖啡味等创新口味玉米品种,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味觉体验。
市场中的财富流
面对玉米种植规模扩张与保鲜周期短的矛盾,朱明星采用“线下稳根基、线上拓增量”的双轨运营策略。线下,他积极开拓批发市场,建立“上门收购+城区直配”的即时销售体系,深化与淮安、常州、上海的零食企业、农贸市场的合作,供应鲜玉米与即食玉米产品,有效化解农户的滞销风险。线上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价值提升。首先打通技能壁垒,邀请电商培训师和资深主播对村民开展全流程培训,包括直播技巧、平台运营等实操技能。创新性地将“同城团购”与电商直播融合,构建“产地直达社区”的短供应链模式——直播间里,金黄糯香的玉米通过高清镜头实时展示,消费者下单后48小时内即可通过同城物流送达,不仅压缩了中间环节,更使产品溢价达到传统渠道的数倍。
走过七年农业创业实践,朱明星对“新农人”角色有了新体会:“必须掌握种植、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技能,才能真正唤醒土地的价值。”这个用科技重塑传统农业的村干部,正手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全力奔跑。
■记 者 金海洋 通讯员 靳 凯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