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村里的沟渠又黑又臭,现在河道通了活水、生活污水单独处理,住着很舒坦!”近日,在淮阴区南陈集镇窑厂村,村民王传超笑着细数家乡的变化。今年是淮阴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更是运南片区冲刺省级示范片区建设的决胜之年,该区围绕工作重点难点,强化统筹聚合力、聚焦重点提品质、健全机制促长效,推动乡村片区建设持续提质增效,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缓缓铺展。
“从1月梳理问题清单,到5月开展专题方案论证,再到6月启动招标,每个环节都卡紧时间节点,项目推进有条不紊!”谈及运南片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建设,淮阴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
为凝聚片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淮阴区双管齐下,一方面构建“区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的组织推进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谋划调度,分管领导下沉一线协调解决问题,精准破解规划编制、资金保障等关键难题;另一方面紧扣建设规划要求,排查形成三类问题清单,同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同时,该区还强化要素集成保障,今年已整合涉农资金5000余万元,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为片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南陈集镇双庄村,施工现场一派忙碌,工人们正加紧铺设防渗渠,一旁的道路硬化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我们村共规划了15个建设项目,预计10月底全部完工,到时候村民的生活品质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双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凤君介绍。
在提升片区品质上,淮阴区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抓手,协同推进。今年运南片区内6个培育村共实施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3400余万元;片区外8个重点培育村编排实施项目82个,通过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在廊道建设方面,按照“廊道串联、环线联通”思路,对明远路、漂母路等干线及沿线环境开展整治提升,规划实施廊道项目,着力打造兼具颜值与内涵的风景线、产业线、文化线。此外,通过“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深入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严格落实“一听二宣三干四评五奖”工作法。截至目前,累计疏浚沟渠3750米,群众自发拆除废弃圈舍465座,清运垃圾杂草900余车,群众参与率高达95%,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
“以前村道坑坑洼洼,路灯总坏。现在路平了、灯亮了,还建了文化广场,我们晚上常出来遛弯,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走进高家堰镇十堡村,村民岳建国指着村口崭新的路灯笑着说。如今的十堡村,不仅有干净整洁的村道、井然有序的农家院落,更有见缝插绿的文化广场、沿路成花的绿化景观,实现了路畅、灯明、景美、人睦。
为确保片区建设成效常态长效,淮阴区建立“一周一复盘、一周一反馈”高效调度机制,成立专门工作组,明确牵头部门,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在融合协同发展上,片区北部重点发展农文旅产业,西部和南部壮大特色种植产业,中部提升特色水产养殖水平。同时,加快推进10个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布局11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完成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该区还创新推出“专业管护+村民自治”长效管护机制,探索多元资金保障模式,对管护成效突出的镇村给予资金倾斜支持,确保各类设施长久发挥效益、惠及群众。
从“一处美”到“全域靓”,如今的淮阴区正以满格状态、奋进姿态,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运南片区如期通过省级验收,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愿景照进更多村民的日常生活。
■通讯员 李 堃 谷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