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组团式”医疗援疆的宏阔图景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们用技术与汗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许莹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不仅将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带到天山北麓,还立志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许莹的援疆之路,从一场高难度的手术开始。一名83岁的男性患者因间断腹痛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其贲门可疑病变,病理确诊为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面对患者高龄、心肺功能衰退及合并冠心病、肺气肿等复杂情况,加上病灶范围大、血管丰富且位置刁钻,手术风险极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消化肾病内科主任赖力团队充分评估后,决定由市一院援疆专家许莹主刀,为患者施行胃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该技术能将早期肿瘤完整剥离,但对术者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穿孔或大出血。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精细操作,许莹成功将5×7.5厘米的病灶完整切除。患者恢复良好,数日后康复出院。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在消化道早癌治疗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生根发芽,是许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与本地医生结成师徒,推行“分层培养”模式:对于初级医生,着重夯实常规胃肠镜操作基础;对于高年资主治医师,着重提升四级手术能力。
许莹的“实战课堂”取得显著成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消化科的ESD手术量从以往全年的三四十台跃升至现在的每月10余台,且多为以往无法开展的高难度手术。患者尹洪发的家属感慨道:“以前做这种手术必须去乌鲁木齐,费钱又费力。现在援疆专家就在‘家门口’,技术过硬,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半年前,尹洪发饱受胃角高级别上皮肉瘤折磨,许莹团队为其实施四级手术,让老人重获新生。
许莹的事迹,只是市一院援疆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市一院累计向新疆派出38名医疗专家,他们聚焦受援医院薄弱环节,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地骨干百余人次,成功引进并常态化开展50余项新技术,帮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在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等多个专科领域实现技术跨越。
从一名专家到一支队伍,从一项技术到一个学科,市一院的援疆专家们用仁心仁术全力守护当地百姓健康。
■通讯员 王凯蒂 徐嘉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