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中旬,正值大蒜播种时。涟水县大东镇场北村村委会会计、汤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主理人王阳蹲在村头地边,手里捏着一颗饱满的大蒜头,如算盘珠子般在掌心转了转。“相比种植稻麦,每亩地能增收2000元到3000元。”作为村委会会计,她算得清每一笔收支;作为合作社主理人,她更算得透“一颗小蒜头,如何撬动全村共富”的大账。
2021年,王阳从外地辞职回场北村担任会计时,村里的土地仍停留在“稻麦两季,亩产千五”的传统模式。看到村民将土地低价流转给种植大户,自己外出打零工,她心中的“算盘”开始拨响:“年轻人都走了,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党员得带头找出路。”她多次和村“两委”成员、种田大户外出考察,在邳州车辐山镇的蒜田里,终于看到了“转机”——大蒜行情好时,亩产净利润可达七八千元,是稻麦收益的数倍,还能实现蒜苗、蒜薹、蒜头“一种三收”。
然而,纵使计划再周密,也需村民有跟进意愿。2024年2月涟水县汤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时,王阳建立了“四重收益保障体系”,即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承包经营四重收益机制。村民可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在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以入股方式享受分红,还可以承包经营部分地块获得更高收益。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她为大家算了笔账:“稻麦两季,辛苦一年净利润约1500元;种大蒜,即便第一年经验不足,净利润也能达到两三千元。”为了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她带头入股,与村干部一起率先种下76亩大蒜。
种植过程中,王阳的“会计思维”继续发挥作用。蒜种、农药、肥料等支出一一记录清晰,连“机械化分瓣节省多少人工”“沼液施肥比化肥亩均节省多少成本”“绿色科技种蒜的收益优势”都算得明明白白。合作社还与绿金丰环能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沼液作为有机肥料,既提升土壤肥力,又减少化肥使用。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确保产品安全优质。
今年,76亩大蒜实现总产值40多万元,亩净利润2000余元,虽与预期尚有差距,但账面上的增长已让村民心动。近两个月,前来村委会咨询入股事宜的村民明显增多。“村里的种田大户已主动转种大蒜,首期种植面积超80亩。”王阳笑道,带动村民致富的效应初步显现。村民赵大爷率先“追加投资”,他年初以6亩土地入股,年底除获得6000元土地租金外,还在合作社务工收入3000多元,合计上万元。
在种植大蒜的同时,合作社今年种植50亩莲藕,还引导大户种植800亩芡实,均陆续获得丰收,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至40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这些收益还将持续增长。
“单靠种植仍显不足,村里正筹划建设加工厂,生产蒜片、蒜粉等产品;同时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举办蒜乡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以蒜头为特色的旅游打卡点。”王阳说,村里的账本上,记录的不仅是收入,更是村民的信任与场北村的希望。夕阳下,王阳在收获的蒜堆间忙碌,一颗颗饱满的大蒜头,犹如她心中的算珠,每一颗都核算着“让土地回馈乡亲”的大目标,每一步都踏在“用青春换共富”的坚实道路上。
■记 者 金海洋,通讯员 靳 凯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