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砖楼房错落有致,门球场上传来清脆的击球声,宣传栏里“光荣之家”的牌匾格外醒目……作为原清江合成纤维厂、涤纶长丝厂的生活集中区,浦楼街道延安路社区不仅沉淀着老工业基地的峥嵘记忆,更书写着206位退役军人续写使命的新故事。
延安路社区党委书记、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朱敏翻开厚厚的台账,上面记录着老兵信息:143人年过六旬,115人是党员,5人参加过特殊任务,还有2位烈士遗属。
“李大爷,门球场上新来了一位高手,您可得去露两手!”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小韩笑着迎向刚进院子的李继承老人。
76岁的李继承是独居老人,女儿远在德国。2020年社区工作人员初次接触他时,老人正为工龄核算问题愁眉不展:“企业破产前在外打工,总觉得工龄算少了。”
“服务不是简单完成任务清单,而是要走进心里。”朱敏当即陪着老人前往原清江合成纤维厂,与该厂留守处工作人员一起翻档案、核记录。当泛黄的原始凭证逐一摆开,李大爷多年的疑惑终于被解开。
这件事也让社区萌生“隐形关爱”计划,安排工作人员与李大爷结对。从日常问候到节日关怀,从爱心洗衣坊每月上门取送衣物到门球场建成后邀请他重拾爱好,社区用点点滴滴的陪伴温暖了老人的心。
5年来,延安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换了3人,但对李大爷的帮扶从未中断。2021年社区改建门球场时,特意联络散居的老工友组队,李大爷重新走上球场挥杆,眼角皱纹里绽放的笑意比阳光更暖。
去年5月的一个清晨,老党员席四平焦急地打来电话:“老李从昨天下午就联系不上了,他一个人住,实在不放心!”社区立即发动党员去寻找,后来才知道老人独自去了无锡亲戚家。“现在他出门前都会给我发微信报平安,说这是军人纪律。”朱敏展示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最新一条是李继承老人发来的“已到家”信息。
而李继承老人悄悄做的事情更让社区暖心:他推荐席四平担任社区退役军人国旗班班长,自己则在社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里带头参与巡逻、调解工作。用他的话说,这就是“军营里的担当,换个地方接着扛”。
2020年延安路社区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一处由老兵自建的棋牌棚成了整改难点。“没活动场地,自己搭个棚子碍着谁?”面对老人们的不解,朱敏没有急着谈整改,而是先坐下来聊家常。当听到有人低声念叨“党员关系都不知道在哪”时,她默默记在了心上。
说这话的是邵春年老人,一位因公六级残疾军人。从工程兵转业到企业后,随着企业改制,他的党员关系成了“糊涂账”。“找过几次,都说没办法,后来就懒得费神了。”老人的话语里难掩失落。
“您的退休档案在哪?档案里一定有党员登记表!”朱敏当即协调市退管中心,陪同邵春年不厌其烦地翻档案、查记录,最终帮他找回了“丢失”12年的党员身份。信息被录入党员系统后,第一次参加组织生活时,邵春年被老战友打趣:“老邵归队喽!”
此后的邵春年像换了个人:主动请缨当楼栋长,疫情防控期间在值守卡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2023年还当选党支部委员。即便去年生病在上海接受治疗,他仍远程关注社区事务,回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有啥我能做的?”
“党员找到组织,就像船找到了港。”朱敏说。社区顺势梳理退役军人党员关系,43位组织关系在社区的老兵全部纳入管理,115位退役军人党员组建先锋队,“党员徽章戴起来、身份亮出来、劲头鼓起来”成了社区最动人的风景。
“光荣之家”牌匾发放曾让社区犯难——206块牌匾要在短时间内送到位,时间紧任务重;有老兵直言“牌子好看,用处不大”,荣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如何让牌匾真正走进老兵心里?社区经过反思,决定给每块牌匾“增重”——把送牌匾的过程变成“认亲”,让荣誉与责任相互赋能。
送牌匾那天,社区工作人员敲开老兵刘加干的家门。老人接过牌匾时,社区特意请来的少先队员突然敬礼:“刘爷爷,能给我们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吗?”那天,老人摩挲着牌匾讲了两个小时,末了说:“这牌子,得配得上当年的仗。”
社区趁热打铁,让牌匾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在“说说军营那些年”故事会上,被授予牌匾的老兵成了主讲人;在社区治理中,挂牌匾的家庭主动认领巡逻岗;就连七夕补拍婚纱照时,老兵们都特意把牌匾摆在取景框里,他们的结婚合影成了社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去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时,社区策划“同吃一碗国庆面”活动,想请参与过原清江合成纤维厂建设的78岁老兵李俊生当“大家长”。起初老人摇头:“和一群娃娃凑啥热闹?”老伴沈琉珍悄悄接下任务,一周后带着背好“台词”的李俊生前来报到。“同吃一碗国庆面”三次系列活动,12碗面都是老两口亲手擀的,面条的“劲道”恰是老兵们融入社区的“力道”。
从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延安路社区党委用荣誉墙上越来越多的奖牌证明:激活老兵心中永不褪色的使命,与尊崇军人、关爱老兵,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双向奔赴”。
■通讯员 曹康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