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淮水奔流永向前 乡村蝶变启新程

淮安:淮水奔流永向前 乡村蝶变启新程

发布时间: 2025-08-12 09:56  关注度:23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白马湖畔,枕水人家借助互联网开拓致富新途;洪泽湖边,新型社区升起幸福炊烟;古淮河旁,文明实践的欢歌传遍田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淮安一个个村庄以产业为骨、以环境为肤、以文明为魂,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白马湖畔,枕水人家借助互联网开拓致富新途;洪泽湖边,新型社区升起幸福炊烟;古淮河旁,文明实践的欢歌传遍田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淮安一个个村庄以产业为骨、以环境为肤、以文明为魂,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产业蝶变,从围网捕鱼到触网上线

金湖县白马湖村村史馆的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虾笼与锃亮的直播设备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祖辈的‘饭碗’,那是儿孙的机遇。”该村党总支书记蒋贵清的指尖划过一组老渔具,竹篾编就的齿罩上还留有20世纪80年代围网养殖的印记。

彼时,湖面千帆竞发,白马湖村靠渔业成为全市首批“小康村”。然而,过度捕捞等让生态警钟在2000年敲响。面对全村人均负债万元的困境,蒋贵清拍案而起:“不能守着大湖饿肚子,要变‘卖鱼虾’为‘卖风景’!”

首吃螃蟹的勇气点燃转型火种。当村民王言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把渔船改造成“渔家乐”并在首年就赚得盆满钵满时,这个成功案例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短短时间内,20多家“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吃上“风景饭”,打响“电商牌”。10多年前,村民把目光从渔网转向互联网。如今,白马湖村涌现出电商148户,年交易额2亿多元,入选全省电商“十强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白马湖村的变迁,是淮安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2024年,我市新投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分别达106个、96个,全市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涟水县红窑镇、金湖县塔集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里生金”正从愿景成为现实。

人居焕新,从水泽洼地到宜居社区

“住草房,草铺床,过秋雨,抹大墙。”金湖县孙集村的老人至今仍记得这首苦涩民谣。这里曾是“三年两淹”的水泽洼地。新中国成立前,每逢汛期,百姓总要背着铺盖逃荒,土坯房在洪水中若隐若现的场景,成了老一辈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党建引领下的安居攻坚战在2018年打响。“村民安土重迁,我们挨家挨户讲政策,党员带头先拆自家房作示范。”回忆起动员时的艰辛,孙集村党总支书记张从勇记忆犹新。如今,这里建起了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186栋徽派小楼沿水系错落排列,红灯笼点缀在白墙黛瓦间,电影院、篮球场与社区服务中心相映成趣。

“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日子比蜜甜。”搬进新居,村民张伏金感慨道。

产业兴,人安居。近年来,淮安加快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坚持规划引领,根据村庄分类和镇村建设保护的实际需要,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三类清单,列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30个事项,加强农房改善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农房改善项目品质。2024年,我市推动洪泽区老子山、金湖县金南等12个镇完成集镇区综合整治,4.26万户农房改善通过省验收。

乡风铸魂,从优良传统到文明实践

盛夏,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满目生机,85岁的顾大爷在“幸福院”里边下象棋边说:“三菜一汤3块钱,每周还能投票定菜谱。党员包片服务老人,比亲儿女还贴心。”

老有所依,幼有所教。村里的“福娃”兴趣班书声琅琅。淮阴师范学院的志愿者正教留守儿童写“福”字。开班以来,近百个乡村娃在这里学知识、习礼仪。这个相传乾隆赐名的古村,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文明村”,将睦邻的传统升华为党建引领的民生实践。

统计显示,自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已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18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年均举办“点亮星夜”“温暖秋冬”“三下乡”等文明实践活动1.8万场以上,服务基层群众60万人次。

淮水奔流,见证沧桑巨变。当白马湖的晨光洒向蟹塘,当洪泽湖的夕照映红民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安,这片被水滋养的土地,正以“水韵江苏”的独特气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记 者 王 舒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