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盱眙县天泉湖镇北山村的石马山上,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身影穿梭在葱郁果林间。她是下岗后勇闯荒山的创业者,是带着乡亲把“石头山”变成“花果山”的“女当家”,她叫李叶红,全国劳动模范、盱眙石马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她用近20年的光阴在荒山上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
“李姐,这荒山上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咱能种出果子?”2006年,春日的石马山上,被风吹得睁不开眼的北山村村民王大姐,扶着铁锹把儿,望着漫山遍野的荆棘直犯愁。
蹲在土坡上啃馒头的李叶红拍拍裤腿站起来:“你瞅这土,抓一把能攥出油。咱祖祖辈辈守着‘金山银山’,咋能让它荒着?”她弯腰拨开一丛枯黄的野草,露出底下泛着褐色的沙壤土,“当年在水产公司搞养殖,我能把死水塘盘活。如今在这500亩荒山上,我一样能让石头缝里长出‘金果果’。”
李叶红在盱眙县城摆过夜市摊、卖过冰棒。2000年从水产公司下岗后,她带着东拼西凑的8万元钱创立志强制冰厂。正当制冰厂走上正轨之际,她却在2006年做出惊人决定:竞标石马山承包权。
“别人往城里跑,你往山里钻。”朋友劝李叶红别犯傻,她却带着120名村民扎进山里,搭起塑料棚当宿舍。此后的6个月里,李叶红白天带着村民挖树坑、背水管,晚上打着手电筒学《果树栽培学》。当第一株红心柚苗扎根石马山,李叶红裤腿上的泥点已结成硬壳,指甲缝里嵌着泥土。
2008年,李叶红又一口气承包邻村1200亩荒地,从陕西引进矮化樱桃、从江西嫁接红心脐橙,2000亩果园里栽下56个品种的果苗。在她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山秃岭旧貌换新颜,变成了“金山银山”。
“张大姐,这月修剪枝丫时,得在伤口处涂愈伤膏。”2015年霜降前夕,李叶红背着药箱穿梭在果园里,指尖划过脐橙树新抽的嫩芽,“去年你家那棵树就是没及时处理,烂了半条枝丫。”张大姐蹲在树下直点头,“听你的没错!去年我家3亩脐橙卖了好价钱,比种玉米强十倍。”自2010年加入李叶红牵头成立的绿源果树专业合作社,张大姐从贫困户变成技术能手。
这些年,李叶红不仅自己富,更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联系专家、教授进园授课;成立技术咨询服务站,无偿为村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建立“田间课堂”,为农户开展义务培训……让她骄傲的是那支“娘子军”——由50名留守妇女组成的修剪队,人均日薪150元,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47岁的赵大姐拿着刚领的工资乐开花:“以前在家喂鸡喂鸭,现在我也是‘技术女工’,去年给闺女攒够了大学学费。”
2019年,李叶红做出第二个“冒险”决定:在果园里套种中药材。看着林下连片的芍药苗,李叶红介绍,身后就是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安装的智能滴灌系统,“光靠卖水果,亩均收益有限,加上金银花、芍药,收入还能提高。”这个“林药套种”模式,被许多地方推广。
带动乡里,造福一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的履职足迹遍布盱眙23个生态农业基地。在天泉湖镇有机稻米基地,她蹲在田埂上记录农户关于高标准农田灌溉的诉求;在管仲镇果蔬大棚里,她握着种植户开裂的手掌,倾听他们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期盼。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化作她提交的数十份议案建议。
“你看那片竹林,是去年新栽的雷竹。”她指向山坳里的翠绿色方阵,“再过两年,就能搞‘林下养蜂+竹荪种植’,一亩地能多挣3000元。”风掠过她微白的鬓角,掀起她蓝色工作服的衣角,让人看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从下岗女工到荒山拓荒者,从合作社理事长到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用近20年时间,在石马山上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如她常说的:“山不会说话,但你对它好,它就会把最好的东西捧给你。”这份与山相守的执着,让贫瘠土地长出希望,更让“劳动模范”的光芒在盱眙的青山绿水间久久闪耀。
■通 讯 员 马传忠 曹语彤,融媒体记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