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这里都是荒地,杂草丛生,现在变成了小菜园,脏乱差的问题解决了,还能吃到自己种的菜,幸福感满满。”日前,淮安经开区钵池街道山头村的“共享菜园”内,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村民王阿姨一边施肥一边高兴地说。
因地制宜创新实践
近年来,为破解小区内毁绿种菜的管理难题,钵池街道因势利导,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结合环境整治行动,采用“村党组织牵头+村民共管+市民认领”模式,将位于辖区兴南路与福州路交叉口的闲置地块进行整合规划,打造“共享菜园”,租赁给周边有种菜需求的市民。该“共享菜园”占地面积约10亩,被划分为194个小方格,园内铺设石子路和砖块路,菜园里有用水设施,方便居民灌溉菜地。菜园田块之间用栅栏分隔开,以块为单位进行出租,供居民认领,种植蔬菜瓜果。听说要做“共享菜园”,很多村民无偿提供家里的种子、肥料等。
注重管理优化服务
钵池街道抽调3位党员志愿者成立项目服务小组,负责小菜园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设施日常维护、杂草和垃圾清理,对居民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指导。此外,为了打造“共享菜园”整洁、美观的种植环境,维护全体种植居民的利益及安全,村里制定了“小菜园公约”,对环境卫生、肥料使用、菜园租赁等提出要求。同时,将公约内容、承包人信息制作成精美的小插排竖立在田间地头,引导居民文明种植,共建美丽菜园。对具有特色风格的小菜园颁发流动小红旗,适当减免次年菜园租金。
创新治理改善民生
目前,山头村194块3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已全部租完,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带动2户村民年增收2万余元。其主要租客为附近小区居民,他们以前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破坏绿化自建菜园,现在几户人家共同播种、浇水、除草,共同分享种植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他们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在种植的同时锻炼了身体。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种植的乐趣,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还提升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山头村“共享菜园”已成为钵池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村党组织牵头实施、村民自发参与的“共享菜园”创新实践,推动了乡村和谐发展,让居民尽享美好生活。
“我们将持续探索构建‘农业+文旅+研学’生态链,打造田园综合体,联动周边餐饮店、学校,引入亲子研学、农耕课堂、共享厨房,让土地持续‘长’出幸福感。”钵池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
■通讯员 杨 娟 姚 超